• 34阅读
  • 0回复

“第一位巾帼英雄”——看电视连续剧《冼夫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1-10
第8版(副刊)
专栏:影视窗

  “第一位巾帼英雄”
——看电视连续剧《冼夫人》
彭加瑾
看武汉电视台、武汉电视艺术中心录制的电视连续剧《冼夫人》(编剧文新国、钱五一,导演肖林辉、胡立明),首先令人感到新鲜的,是它的选材,以及从中透见的历史精神。
剧中着力刻画、颂赞的女主人公冼英,是公元六世纪的俚人领袖。她历经梁、陈、隋三朝,享年83岁。冼家“世为南越首领”,跨居山峒部落十余万户。冼夫人一生顺应人民意愿,主张民族和睦,反对割据,坚持俚汉团结,从而保障了岭南地区的安定局面达110年之久,为促进南方广大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因而受到人们的敬重和怀念。历史上人称她为“南天一柱”;今天,黎家称她为“冼圣母”;至今,海南岛和岭南地区,每年有数十万人在冼夫人诞辰之日举行盛大纪念活动。周恩来总理生前曾称她为“我们历史上的第一位巾帼英雄。”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对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安宁起过重大作用的杰出历史人物,却被我们的艺术家所忽略,所遗忘,以致我们看到《冼夫人》,竟可能误以为只是一位传奇英雄。选材需要知识、才能,也需要眼光。《冼夫人》创作者的眼光,正在于打破了千百年来的民族沙文主义,给少数民族中杰出历史人物的功绩以公正的评价与热情的颂扬。毫无疑问,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精神、民族平等思想的一个体现。
其次,是它着力于人物形象的刻画与注重人物精神、性格的把握。我们一般的历史题材影视创作,常常停留于复述事件和对环境、生活表象的模拟上,求细、求全,而偏偏忽略了“人”与人的精神特征;因而给人留下见史不见“人”的遗憾。而《冼夫人》却敢取敢舍,集中笔力写她的前半生,写她在维护民族团结上的崇高精神。在六集的篇幅里,冼夫人始终处于画面的“前景”,在各种矛盾的纠缠交织中,她始终富有主动性地行动、生活、斗争着。无论是对待冯家的求婚,还是部落中王宣的寻衅,抑或刺史李纥的利诱威胁,冼英都显示出了那种自尊、自强,识大体、顾大局的一以贯之的性格特征。正是这种个性化的描写,才使这位杰出的历史人物成为了鲜明的艺术形象。
同样难得的是,剧作还写出了冼英个性的丰富性。在冼英曲折的生活中,选取了“女人、母亲、领袖”三个视角。它们犹如三束强光,把主人公丰富的情感世界照射得明澈通亮。作为女人,冼英有着炽烈的爱情追求;但同时,作为一个俚人首领,她又不能不心存戒备,谨慎从事。“鞭打冯宝”、“招婿入门”两场,正是这种独特的心理矛盾的产物。作为一个妻子,冼英盼望着能为丈夫生育子女,但因为误喝了绝子汤,竟长期不孕。她为之痛苦,不安,自觉愧对冯宝,巾帼英雄亦不免似水柔情。
作品的结尾处,冼英性格的丰富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显现。隋兴陈亡,20万隋军进逼岭南,情势千钧一发。而此时的冯宝却因忠君心理,誓不降隋;一些俚人则趁机拥戴冼英自立为岭南王,试图对抗隋军。尖锐的矛盾把冼英推入了进退维谷的两难境地。她爱丈夫,但却不能迁就丈夫;她爱部众,但又不能放弃毕生追求的俚汉和睦的大业。她焦灼、苦恼,奔走于三方之间,苦口婆心。然而,最终她还是选择了俚汉和睦的大业,避免了民族之间兵戎相见的惨剧。为之,她隐忍了失夫之痛,戴孝出征,主动平定内乱。在常人难以决断的复杂冲突面前,冼英以自身的行动,显示了过人的勇毅、智谋与远大的目光。
历史人物的功绩,常常需要历史精神的挖掘与烛照。《冼夫人》的创作与成功,不正是依仗着宏观的历史精神,才把握住冼夫人自强自立、忍辱负重,从而促进民族团结,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的崇高性的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