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颐和园佛香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1-11
第8版(副刊)
专栏:山川风物

  颐和园佛香阁
徐凤桐
提起天下名阁,国人皆数江南的滕王阁、黄鹤楼和岳阳楼,不仅历代名流颇多登临,其诗文流传也广,成了有口皆碑的著名建筑。而北京颐和园的佛香阁,虽然属于中国古代楼阁建筑之杰作,又处在京城,且数经乾隆皇帝钦定,但其知名度却比不上江南三阁。其原因很简单,因为佛香阁地处皇家园林内,一般人不仅根本无法登临,甚至连靠近它的机会都没有。就连乾隆自己也不愿登上二层,落个站在菩萨头顶上的大胆妄为之辈的名声。所以,200多年来,在浩翰的书海里,竟找不到一例名人登临佛香阁的记载。
今年10月2日,大修后的佛香阁全部对外开放,并允许人们登阁游览。此消息经报纸、电视、广播传出后,不少中外参观者络绎不绝的经长廊,进排云门,过德辉殿,走百步石阶,顺着铺有地毯的楼梯直至佛香阁顶层。
立于万寿山上高41米的佛香阁,八面三层四重檐。阁身金碧辉煌,柱檐画栋雕梁。阁起山脊,山托琼楼,云外天香,气势非凡。进入一层,在石造神台上,竖有明代万历二年(1574年)铸造的高五米重万斤的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全像。造型丰满,庄重端丽,手托白色哈达,神态尤为引人。登上中层,正中悬挂乾隆手书的万寿山昆明湖记巨幅拓片,向人们叙述了北京西、北郊水系水田的变化沿革。再登三层,有佛香阁建阁珍闻。还有不同季节的景观照片,以弥补登临者不能一次饱览四时美景之不足。人们站在三层之上,环顾四周,湖光山色,尽收眼底,京华胜概,美不胜收。
放眼南望,近处昆明湖酷似一只巨大的“寿桃”,蜿蜒数千米的西堤,像桃梗一样自然地依敷在“寿桃”上。西堤六桥添姿,长天碧水增色。人们常说的颐和园里的“寿山”“寿水”,不登此阁,难寻其真面目。远处新建的电视塔与佛香阁北南对峙,遥相呼应。八大处、石景山也清晰可见。举目西眺,玉泉宝塔,近在眼底,西山群峰,叠翠起伏。环视东南,圆明园遗址,树海林涛,一派秋色。而中关村至京城则一片茫茫,高楼广厦,环路巨桥,令人目不暇接。如天公作美,就连景山和天安门也能进入你的视线。抬头北看,色彩斑斓的众香界和智慧海,仙阁遮目,瑶台放彩,蓝天翠宫,金光一片。人在阁中,好比云间。
根据文字记载,乾隆原意,要在万寿山上修建一座很高的九层宝塔,使之成为三山(玉泉山、香山、万寿山)五园(圆明园、畅春园、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的中心建筑。这座中心建筑,不仅要成为万寿山的主体建筑,而且还要能成为连结其它四座皇家园林的高大的中心建筑,以便把京郊的几处园林形成一个庞大的、在当时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皇家园林区。
乾隆对这一中心建筑颇为关注,经常到施工现场察看工程进展情况。当九层宝塔建到第八层时,发现气势欠佳,不合原意,他经过反复斟酌,不惜耗费数十万两白银,同意将已建成的八层宝塔全部拆除,重新设计修建了一座八方阁——即佛香阁,终于使佛香阁成了三山五园建筑中的传神之笔。
查遍中国史料,在历代的名阁群中,还没有哪一座建筑曾使一国之君如此费尽心机。当1793年清政府第一次正式邀请外国政府官员——英国皇家使团来京时,乾隆曾非常自豪地把佛香阁及其周围的园林建筑全部展现在欧洲客人面前,客人们对此倍加赞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