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深入搞好治理整顿 逐步消除通货膨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1-12
第6版(理论研究)
专栏:

  深入搞好治理整顿 逐步消除通货膨胀
邓加荣 朱婉娟
这次通货膨胀,是由于1984年下半年以来经济过热造成的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不平衡而引起的,是多年积累的一些深层次问题的集中反映。
在分析这些深层次原因时,应当首先引起注意的是财政有大量赤字。这次通货膨胀,是在连续十年赤字(中间只有一年略有节余)已经积成一个深厚的沉淀的基础上发生的,所以才有这样来势猛和持续时间长的特点。
这次通货膨胀具有上述特点,还反映国家财力的过于分散。近些年来,国家财政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1978年为33.3%,1988年已下降到22%。其中,中央财政的力量削弱更甚,中央财政占整个财政收入的比重,由1984年的56.1%下降到1988年的47.2%。国家财权如此分散,必然相对地减弱它对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能力,不可能通过财政资金分配来有效地影响经济结构朝着合理的方向调整。
下放给地方和企业的财力不断扩大,固然有调动地方当家理财的积极性的一面,但同时也带来投资和消费难以控制的一面。因为地方和企业一旦掌握了相应的财力,首先想到的便是上基建项目和增加职工福利,因其所处的地位,较少地考虑到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平衡。这几年社会上投资与消费双膨胀,国民收入的超额分配,有很大一部分因素便是财力过分分散。
近几年来,基本建设投资已在客观上形成了这样一种格局:投资主体多层化、投资来源多元化、投资形式多样化。现在是中央、地方、企业以及集体、个体和其它经济成份都成了投资主体,都在不同规模上用自己的资金、采用各种各样方式进行基本建设。由于基建投资的决策权相对分散,不能不影响到投资的合理规模与合理结构,而这又是影响两大部类比例关系和市场商品可供量的重要因素,引起货币超额发行的重要启动杠杆。
再从消费膨胀来看,这几年由于地方和企业支配的财力增大,在短期效益倾向的支配下,分配上出现了在国家、集体、个人之间向职工利益方面的倾斜。这种倾斜使国家财政收入减少,削弱了国家可以集中使用的资金力量。分配上的这些偏颇与倾斜一旦形成,依照惯性定律的作用倾斜度将会越来越大。据统计,银行发放的工资性现金支出的增长速度1986年是20.1%,1987年是26.4%,1988年是26.5%。
影响通货膨胀的另一个深层次原因,就是农业。这几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作用。农轻重的计划安排顺序不大强调了,各行各业支农力量相对减弱了,国家和集体对农业的投入没有形成适当规模,农业基本上是依靠自身的力量进行扩大再生产。而农民心里也有不同程度的短期行为,收入向土地投入较少。因之,许多地区农田水利设施失修,甚至遭到破坏,大批耕地被占用,大大地削弱了农业的发展后劲。
鉴于上述这些深层原因,要消除这次通货膨胀及其后果,必须深入搞好治理整顿,努力调整好经济结构,逐步缓解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矛盾和消灭财政赤字。
首先,要加强中央财政的宏观调控力量,充分发挥财政、信贷的经济杠杆作用。要适当地把财力集中到中央财政手里,提高中央财政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同时要切实加强财政监督与审计工作,凡是截留中央财政利税的要严肃处理,加强征收税务管理,严格清理各种税收减免的优惠政策。与此同时,在财政支出方面应当精打细算,严肃开支纪律,制止铺张浪费。坚决压缩基建投资规模和社会集团购买力,指标一定不能突破。中央财政投资应主要用于农业和交通能源等基础工业上。由于这些项目规模大周期长效益低,因此投资前要切实做好可行性分析,加强科学的预测和决策。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吸收受益的地区、集体和个体的经济力量,共同参加投资建设。认真地实施上述开源节流措施,实现财政收支当年平衡并略有节余,这就为消除通货膨胀创建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其次,要大力加强农业,切实把农业放到国民经济基础的位置上。各项经济工作都要转到以农业为基础的轨道上来,中央和地方财政要增加对农业的投入,特别是农用工业、化肥、农药、农机和大型农田水利建设方面。同时也要积极引导农民增加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让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普及到广大农村。农业稳定了,便自然有了稳定的市场物价和稳定的货币流通。
第三,加强信贷监督和现金管理,进一步整顿金融秩序,防止资金体外循环。银行多发票子固然是国民经济各方面原因造成的,但银行自身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也对通货膨胀产生直接的影响。这些年来由于企业承包的内容不够健全,企业短期行为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再加上银行方面放松了现金管理和信贷监督,致使大量的现金滞留在企业和居民手中,企业的现金收入没有当日存入银行,而是用它直接支付各种费用和购买所需商品,甚至转入到相互拆借与民间集资上去。大量资金在银行体外循环,既削弱了银行的宏观调控力量,同时也延缓了货币流通的归行速度,加大了通货膨胀率。解放初那次通货膨胀之所以那样迅速消除,与当时充分注意到现金管理和力争实现货币收支平衡有直接关系。1959—1962年那次通货膨胀,也是由于国家再次重申严格现金管理与非现金结算制度,银行大力加强对工资基金总额和社会集团购买力的严格控制,才迅速地使货币流通恢复正常的。
去年下半年,银行在贯彻治理整顿工作中注意到加强现金管理和非现金结算。在夏收期间,对农产品收购广泛地采用了定额两便存单和定额转账支票,因之早稻收购虽较去年增加26.7%,植物油料增加9.6%,但投放的现金却比去年减少了22.5%。实践证明,现金管理和非现金结算制的加强,以防止资金在银行体外循环,是消除通货膨胀不可忽视的因素。
最后,在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中要不断地健全和完善企业承包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从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上解决企业的短期行为。要建立健全各种经济的和行政的法规条例(例如投资法、产业法、市场管理法等),依靠法制进行管理。企业应确立规范化的经济行为,承包后的各项经济活动都要纳入到规范化的机制中。这样才能有力地堵塞资金流通中各种不合理的流向转移和非法行为,以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