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阅读
  • 0回复

女儿情深——记涿州市向阳乡敬老院服务员朱彦荣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3-12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

  女儿情深
——记涿州市向阳乡敬老院服务员朱彦荣
李成福 李振祥 崔和平
她,河北涿州市向阳敬老院的服务员,一位普普通通的姑娘,在短短的3年时间,先后受到省、地、市的多次表彰和奖励:1987年,河北省民政厅授予“模范服务员”的荣誉称号,保定地委、行署颁发“精神文明奖”,1988年荣获地区“双立功活动先进个人”,被团地委授予“新长征突击手”。

23岁的朱彦荣刚到向阳敬老院当服务员时,有些有世俗偏见的人冒出凉风:哎!干那么个差事,将来找对象都困难。彦荣没有打退堂鼓,她留了下来,用火一样的真情,温暖了一颗颗孤寂的心。
84岁的孟庆祥老大爷,腿有残疾,走路一瘸一拐的,乍来敬老院,生活不习惯,不洗手、脸,更不洗脚。为使老人改掉这些老毛病,彦荣一边讲解卫生常识,一边打来清水,帮大爷洗脸、洗脚、剪指甲。孟大爷患有老年性便秘,时常解不下大便。有一次犯病,弊得直喊。彦荣买来“开塞露”药水,要给大爷肛门里注射,孟大爷怎么也不让,说:“闺女,怎能叫你干这种事呢?”她说:“大爷,您老见外了,您比我爷爷的年纪还大,有什么不好意思,您就把我当成亲孙女吧。”她执意为孟大爷注射了药水。有时药不在手边,她就用手指一点一点往外掏。
有天夜里12点多钟,忙碌了一天的彦荣刚刚躺下,听到“扑通”一声。她急忙披衣下床,来到隔壁房间,只见89岁的宁春华老人一丝不挂地栽倒在地,不醒人事。见此情景,彦荣顾不得害羞,用尽全身力气把老人抱到床上,擦去老人因大小便失禁沾在身上的屎尿,叫醒老院长照看,自己跑到卫生院去请医生。由于抢救及时,老人很快脱离了危险。为了便于照顾宁大爷,彦荣搬进他的屋里住,每天接屎接尿,喂水喂饭。宁大爷躺在床上喝水不方便,她买来奶瓶,像喂养婴儿那样给大爷喂水。在她的精心护理下,大爷恢复了健康。

敬老院的老人大多有慢性病,有的常年卧病在床,需要精心照料,特殊护理。为使他们生活舒适、愉快,彦荣宁愿自己吃苦受累。她把老人的欢乐,视为自己的幸福。为解决院里老人理发难的问题,她拜师学会了理发:夏天怕老人热,她用剃刀给老人剃头,冬天怕老人着凉,就用推子理发。她还坚持夜间查房,按时给老人屋里送开水,包着全院的被褥拆洗,缝补针线活。闲暇时间,陪老人们聊天、解闷。
1987年12月,73岁的周士才大娘下肢瘫痪,双目失明,整天床上吃,床上拉。因怕大娘着凉,不敢开窗通风,尽管彦荣及时换洗尿布,屋里还是有臭味。大娘的亲属来看她,到屋里站一会就走了,可彦荣日夜守护在大娘身边,洗脸、梳头、抓屎擦尿……大娘卧床6个月,彦荣从未嫌弃过。老人临终前,拉着她的手,断断续续地说:“姑娘,有你这样照顾我,我知足了……”
敬老院,可以说是人生旅途的最后一站。老人们来到这里时,大多无依无靠,也没有任何遗产。侍候他们,非但没有额外的报答,有时甚至不被人理解。有一录姓老人,卧病在床,有次把裤子尿湿了一小片,正好赶上老人的女儿来看他。女儿很是不高兴,责怪彦荣对老人不尽心。彦荣委屈地哭了。老人去世后,火化厂的车来拉尸体,按当地风俗,需女儿给死者净面。而老人的女儿又没来,怎么办?彦荣说:“我给大爷净面吧,我就是大爷的亲闺女。”3年时间,小朱送走5位老人,每次都是她给死者整容、穿寿衣,料理后事。

为了更好地照顾老人,彦荣吃住在敬老院,两三个月难得回一次家,即使回去,也是来去匆匆。父母想她时,只好到敬老院来看她。母亲理解女儿的心。
1987年9月,她和华北新型建材厂的小唐订了婚。为了照顾正在患病的周大娘,她和小唐商量一推再推婚期。1988年元月,彦荣因病住进了医院,她从昏迷中醒来后嘱咐守候在一旁的丈夫说:“你赶快去把孟大爷屋里的火炉封好,不要让老人中了煤气。”
没有鲜花簇拥、歌声陪伴,她就在这个平凡而特殊的岗位上,不知疲倦地工作着。住院的9位病人,最大的89岁,最小的68岁,他们在旧社会生活了大半生,大都没有结过婚,有人连饭都不会做。在这里,他们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享受了人间的真情。
为丰富老人们的文化生活,彦荣组织那些身体较硬朗的老人在院里种花、养草,利用空闲地,种菜、种花生。她还到外地学习养蝎子技术,在敬老院养起了蝎子,既改善了敬老院的生活条件,又使老人们重新体验到田园生活的乐趣。
1989年7月,彦荣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她说:“人生的价值,就是在自己的岗位上无私奉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