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阅读
  • 0回复

建设和改革都要防止急于求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3-12
第6版(理论研究)
专栏:

  建设和改革都要防止急于求成
李红锋
我们的基本国情决定,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将是一个艰苦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建设和改革都要时刻注意防止急于求成的倾向。
建国四十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之所以发生大起大落,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方针没有很好贯彻,在指导思想上,最根本的教训,就是建设和改革都存在着急于求成的倾向。
彻底克服经济建设中急于求成的倾向,最重要的是要牢固树立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思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先后提出了两个转变,即:全党工作的重心要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经济建设的重心要转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从实践看,前一个转变实现较好,后一个转变未能很好实现,经济效益差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我们的一些同志,一讲到发展经济,首先想到的是加快速度。在生产力的基本结构和经济效益水平没有大的改善的情况下加快速度,必然是上速度——扩外延——争投资——高积累——挤农业,从而导致过热——调整——再过热——再调整的不良循环。这种状况是我国经济的致命伤,也是当前经济困难的症结所在。不改变经济效益差的状况,很难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大起大落的问题。
建设不能急于求成,改革也不能急于求成。一方面,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具有强大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改革又是一项涉及到体制、利益、权力、观念的巨大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前进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前一方面说明了改革的必然性和不可逆转性,后一方面则说明了改革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只看到后一个方面,把改革的困难看得过重而丧失改革信心,是毫无根据的;同样,只看到前一个方面,对改革的困难准备不足而急于求成,也是没有道理的。前些年,由于急于求成,有些改革措施出台过于集中,有些措施配套性不够,有些政策调整过于频繁,从而带来了一些不应有的震荡。事实说明,建设要从我国的国情国力出发,改革也要从我国的国情国力出发。
(摘自《黑龙江日报》《认真汲取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一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