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农业的命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1-11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农业的命脉
王宴青
(一)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不仅给人类带来了文明,也带来过灾难。历史上频繁的水旱灾害,曾经严重威胁着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据不完全统计,从公元前206年到公元1949年的2155年间,我国发生较大的水灾1092次,较大旱灾1056次,两项相加2148次,几乎平均每年一次。因此,兴修水利成为历代安邦治国的一个重要课题。
但是,开展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还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近40年来农田水利事业的成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超过了以往几千年。建国伊始,人民政府就把兴修水利作为经济建设的重要一环,倾注了极大的热忱。1949年11月,以傅作义将军为部长的水利部成立还不满10天,就召开了全国各解放区水利联席会议。这次会议确定的防洪防旱、兴修水利的基本方针,成为日后大办水利、发展农业的奠基石。
开国刚刚一年,毛主席就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1952年10月,当新生的人民共和国还处在经济恢复时期,毛主席亲临黄河视察,提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周总理也多次亲自主持治水会议,从治河方略、决策实施到重大水利工程的布局,都倾注了大量心血。火红的50年代,一场大规模的群众性兴修农田水利的高潮,从南到北迅速展开,揭开了现代中国水利建设的序幕。40年过去了,广大农民为兴修水利付出了巨大代价,国家为水利投入2000多亿元资金,改变了旧中国江河破碎、水旱频繁、民不聊生的悲惨景象。
过去三年两决口的黄河,现在已经争得40年安澜的局面;长江、淮河、海河、辽河、松花江、珠江等大江大河,也得到治理。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只有少量的小型水库、塘坝、土井以及简易引水工程。现在修建的一大批蓄水、引水、提水工程和大量的沟、渠、涵闸,超过了过去几十倍,甚至几百倍。主要分布在东部几大平原地区的3.6亿多亩易涝地,现在有78%得到了治理。南方的低产田,北方的盐碱地也已经治理了一半以上。原来靠人力、畜力和风力水车灌溉的农田,现在绝大部分已经被机电灌溉所代替,全国灌溉面积已经由解放初期低标准的2.4亿亩,发展到现在的7.2亿亩,增长了两倍。这个数字虽然只占全国耕地总面积不到1/2,但它生产的粮食却占全国的2/3。据分析,全国水利工程在40年中产生的直接效益合计已达8000多亿元。事实说明,我国水利建设在农业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如果没有强大的水利设施做后盾,我国农业生产难以达到目前的水平。
农业问题专家们总结说,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不仅初步抑制了我国历史上严重而频繁的水旱灾害,也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10年来,农村经济的振兴,水利建设的作用不可低估。
(二)
5年前,我国粮食产量连上两个台阶,从1978年的3000亿公斤增加到4000多亿公斤,11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得到了初步解决。这一成就举世瞩目。
然而,5年后,我国粮食生产连年徘徊不前,棉花产量也始终没有创出新的水平。这5年,人口却净增了六七千万,耕地减少了3000万亩。这一增一减使得本来后劲就不足的农业遇到了麻烦。
一位和“水”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水利专家告诉记者:我国每年少则有上亿亩,多则有五六亿亩农田遭受旱涝灾害。水利基础好的地方,旱涝之年仍能夺得丰收,而水利设施差的地方,即使灾情不重,往往也造成大面积减产。
“水利不兴,农业不稳”。正是基于这种认识,近年来,重视农业、重振水利的呼声经常出现在广播、电视和报刊上。去年7月,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首次离京到外地视察工作,第一站就是长江防汛第一线。他在视察期间一再说,农业是基础,水利是命脉。在国庆40周年讲话中,他又强调“要增加国家、地方、集体和农民对农业的投入,扩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曾经担任过水电部副部长的李鹏总理对农田水利建设更是十分关注。平息北京反革命暴乱后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他先后视察了东北、新疆等地,一路上,李鹏总理讲得最多的是农业和水利。他说:“中国农业的命脉是水利,农业的开发区都与治水有关,发展农业不解决水的问题不行。”最近闭幕的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又郑重提出:要迅速在全党全国造成一个重视农业、支援农业和发展农业的热潮,齐心合力把农业搞上去。
党和政府对农业、水利的高度重视,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大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热情。各地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热浪滚滚,一个把农业搞上去的大气候已经在全国形成。
同过去不同的是,不少农田水利工地上看不见标语口号,也看不见红旗招展,人们感受到的是扎实苦干的气氛。据水利部提供的情况,去年冬修水利的突出特点是上下一齐动,从国务院到各省区,不少领导干部都亲临水利工地参加劳动。目前全国大约每天有7000万民工奋战在各地水利工地上,形成了近年来冬季修水利的最好势头。
许多省把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列入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同政绩考核挂钩。各有关部门积极支持,社会各界普遍重视,有钱出钱,有物出物,有力出力。光是全国省、地、县、乡四级财政就筹集资金8亿多元,各地群众自筹资金8亿元,超过了上年同期水平。湖北、广西、广东、安徽、福建水利投资都比上年有较多增加。各地还普遍注重水利工程的质量和实效。东北三省为防御洪旱灾害,一手抓修堤挖沟,一手抓挖掘水源;浙江、福建、海南等省,主抓修复工程,恢复水利设施效益。截至11月底,全国动工兴修各类水源工程上百万项,新增、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2400多万亩,比上年同期增加60%。
事实表明,群众中蕴藏着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热情;兴修水利已经开始由“要我修”变成了“我要修”的一种自觉行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