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体育年的打算——采访北京市体委印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1-15
第3版(综合)
专栏:体育

  体育年的打算
——采访北京市体委印象
时值亚运之年,中国竞技体育最高层正全力备战今秋的亚运会,作为地方主管部门的省市体委在打什么算盘?日前,记者就此专往北京市体委采访。
北京运动员在1985年第一届全国青运会上只拿到4枚金牌,位居全国第20名。去年第二届青运会,北京的名次晋升到第9位。在各地普遍注意培养后备力量的情况下,取得这样的成绩,应该说是个不小的进步,但北京市体委领导却不以为然。他们忘不了汉城奥运会中国代表团总成绩中,北京运动员的贡献只能列全国第15位,拿上奖牌的只有女排的杨晓君一人。且不说与首都的地位是否相称,比起50年代许多项目北京队即国家队,比起六七十年代北京拥有一大批国手和世界冠军获得者时的景象,似乎有点今不如昔。其实,确切地说,这是这些年不少省市前进的步子超过了北京。
市体委主任马贵田分析说,北京市竞技体育跟不上形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为教练队伍的建设缺乏计划,青少年训练成人化,运动员思想教育和运动队管理不严,体育科研的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后备力量成长周期低潮尚未度过。
这几年,北京市在三所市级运动学校的基础上,建立起18所区县级体育分校,完善了从业余体校到优秀运动队四级训练体制。业余训练有了起色,在全国各项业余体校比赛中获得金牌数,1987年仅有10块,1988年30块,去年达到57块。一向薄弱的田径涌现出一批有前途的小将,男子百米跑出11秒多的有20多人。
随着优秀运动队文化管理纳入普教结构,北京市有300多名运动员转变为学生身份。竞争和教育机制的引入,使这些年轻人训练更自觉。今年,北京市体委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这一竞技体育体制战略性的改革措施。
作为第11届亚运会的东道主,1990年是北京市的体育年。马贵田告诉记者,北京市将在亚运会开幕式上承担大型团体操、信鸽放飞、太极拳和飞机跳伞等表演任务,80多名运动员已入选国家集训队,估计其中40人左右届时可上阵角逐。
借举办亚运会之机,增加体育人口,增强体育意识。计划中召开的全市体育工作会议,已确定主要议题为研究群众体育工作。定于今年春夏举行的第8届全市运动会,目前已有近万人报名参赛,大部分比赛将安排到基层场馆去打。
一年前,市体委曾邀集体育和教育界人士,专门探讨长期落后的学校体育问题。据了解,北京市学龄前儿童营养、发育和体质均居全国前列,可7岁以上的孩子体质反倒下降,可谓后天不足。有些少年儿童过早开始竞技训练,练法又欠科学,以致超前发育。而今,如何解决师资、设施等必要条件,如何使学校体育科学化,将成为北京市体育工作中有待长考的一步棋。既要保证今年亚运会和1992年奥运会输送优秀人才,又不能不考虑到在1993年全运会上争取好成绩;既要服从奥运战略,重点发展效益高、金牌多的田径、游泳等项目,又要保持集体项目的优势和使群众关注的三大球不要冷下去;既要面向1000万市民,解决多年落后的学校体育等弱点,又要在包括体育管理体制等方面作改革的探索。90年代伊始,人们希望看到北京市体委在解决面前这些课题时有新的作为。
             本报记者 汪大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