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一个高度重视教育的楷模——来自湖南郴县的调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1-16
第1版(要闻)
专栏:

  一个高度重视教育的楷模
——来自湖南郴县的调查
新华社记者 曹光晖
湖南省郴县,是一个只有32万多人、33万多亩耕地,瑶、汉族群众杂居的山区农业县。这个县近年来以大办教育闻名全省、全国,被誉为高度重视教育的楷模。
这个县经过5年多来的努力,已建立了三级办学、两级管理、政府统筹的新管理体制,形成了以九年制义务教育为基础、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骨干、以乡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为主要阵地,普教、职教、成人教育互相沟通,职前职后教育相衔接的新格局。全县250个村,绝大多数办了幼儿园,幼儿入园率达90%;每个村都办了小学,每个乡办一所中心完小和一所初中,每10万人中有一所高中;小学的入学率、巩固率和合格率,一直保持在98%和95%以上;小学升初中比例达70.4%,巩固率和合格率分别在97.5%和73%以上。与此同时,全县还办起了各类职业技术学校30多所,除对广大农户进行一般的文化教育和技术培训外,5年来为农村培训的中初级技术人员有5万多人,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已由几年前的4.1年上升到5.7年,青壮年中的文盲率则由21.4%下降到3%。以上各项教育指标均处于全省领先地位。
到郴县农村走一遭,最引人注目的是建在各乡各村的学校。在干部、村民大都还是居住在低矮而又简易的农舍的情况下,一座座漂亮的教学楼和师生宿舍傍镇依村拔地而起。教师宿舍大都带有厨房和卫生间。全县398所各类学校,已有365所达到了“水泥地面白粉墙,油漆大门玻璃窗,室内装上天花板,室外花木栽成行”的要求,许多学校被人们称为“花园式的学校”。一些前来参观的人深有感触地说,郴县农村真正做到了“最好的房子是学校,最受尊敬的是老师”,确实很不容易。
致富必先育人 富民必先重教
几年前,郴县还是个人均收入只有120多元的山区穷县,为何如此看重教育?县委书记彭伟生对记者谈了他们的思想变化过程。这个县交通比较方便,自然资源丰富,但长期以来经济发展却很缓慢。县里通过对全县26个乡镇的调查和具体分析,发现经济落后的原因,主要是劳动者素质差,科学技术水平低,根子又在教育上。为了从根本上改变郴县面貌,县委和县政府从1984年起着手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把教育放在最优先发展的地位。县委、县政府向全县发出了“致富必先育人,富民必先重教”的号召,要求各级领导把办不办教育,提到想不想治穷致富,是否真正为人民服务的高度来认识,从而使大家对办教育有了一种强烈的事业感、责任感和光荣感,激发了大办教育的蓬勃热情。
为了调动大家办教育的积极性,县和乡、镇都建立了教育委员会,村设立了教育领导小组。县教委主任由常务副县长担任,乡、镇教委主任和村教育领导小组组长都由乡村的主要负责人担任,在县、乡两级还吸收财政、税务、工商、粮食、供销、卫生、科技、农业等部门的负责人参加,把兴教的任务分解到各级领导和各个部门。同时,将教育纳入各级党政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以县人民政府的名义向全县颁布了尊师爱校的5条规定,建立了县、乡、村领导干部联系学校制度和三级领导班子定期议教制度,及时解决教育综合改革中的具体问题。在考核干部政绩的9项指标中,教育一项占了20分,而且享有“一票否决权”,即其他工作即使得满分,教育没上去,也不能评为先进。这一系列规章制度的严格执行,有效地保证了教育在全县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再穷不穷教育 再苦不苦孩子
穷县办教育,最大的困难是缺少资金。郴县坚决按“先学校,后机关;先教育,后其他”的原则办事,把能用、能压、能挤的钱都优先用在学校建设上。他们说:“再穷不穷教育,再苦不苦孩子。”
县领导首先身体力行,他们和各部门、各乡镇党政干部约法三章:不把教育办好,不建办公楼,不盖干部宿舍,不买小汽车。时至今日,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和县政协4大家和几十个部办委局,还是挤在建国初期修建的原地委党校内办公;县委常委会议室和领导同志的办公室都是旧桌椅,地板和天花板已修补好几次了;县礼堂5年前就被鉴定为危房而封闭,机关每次开大会,只好临时去租借地方;县委书记、县长上省城下乡村,坐的是一辆已经跑了18万多公里的旧北京吉普车,5年来县级机关先后13次退掉了上级部门分来的小车指标。
县里带了头,乡镇跟着来。一些乡镇把上级批准兴建干部宿舍或改建食堂的钱,都用来建了学校。良田镇干部的住房非常紧张,镇党委书记和镇长家也只有20平方米。镇里决定建一栋干部宿舍,并准备好了“三材”,筹集了资金。后听说镇初中还有16位教师住在校外,有的还借房子住,就一致同意把已准备好的材料、资金全部用于修建教工宿舍。
干部的行动就是无声的命令,引发了蕴藏在群众中极大的办学热情。全县在逐年增加财政教育拨款的同时,从上到下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坚持走集资办学的道路。在各级领导和干部的带动下,全县13.6万劳动力,近5年来每人均仅贡献建校经费就达165元,年均33元。加上其他方面的投入,群众共集资4375万多元。大奎上乡栗木水村,1985年人均收入仅105元,是全县有名的穷山村。为了建起500平方米钢筋水泥结构的村小学,村党支部第一年带领群众苦战25天,修了一条3公里长的简易公路,使汽车能将材料运到村里;第二年发动全村每人集资20元,加上村里的全部积累,一次投资4万元,把村小学建了起来。
据统计,近5年来郴县教育总投资达到7995万多元,新建改建校舍27万多平方米,占学校总面积的85%。各校不仅全都消灭了危房,而且中、小学生人均用房面积以及教师户均住宅面积全都超过了国家标准,全县小学5年级以上、离家3公里以外的学生全都安排在学校住宿。
培育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
参观郴县的学校,能给人一种舒服感。校舍——宽敞、明亮;校园——清新、整洁;墙上——看不到乱涂乱划的现象;地上——很难找到纸屑、果皮和痰迹;教师——忠于职守,全县2890多名教师没有一个弃教经商或务工的;学生——既勤学好问,又彬彬有礼。这些看似平凡而又感人的事情,使许多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同志大为叹服。他们感慨地说:“办好教育光有良好的外部条件不行,还必须下力气抓好校内的优化管理,以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郴县在这方面创造了很好的经验,更值得重视和称道。”
郴县是如何抓好学校管理的呢?首先,他们在全县范围内抓了“三教”统筹管理,为培养新一代农民闯出了一条路子。1984年以来,县里对普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实行统筹使用资金、统筹招生培养、统筹调配培训师资、统筹安排教学内容,做到“三教”沟通,互相支持,协调发展。例如,在安排教学内容和招生培养上,他们在普通中小学适当引进职业技术教育因素,每周开设一二节劳动技术课,使毕业而不能升学的学生在校就能掌握一两门农村实用技术知识,克服了回乡务农缺技术、无思想准备的现象。县职业中专以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为主,也开办成人实用技术培训班;县农民中专在招收农民入学的同时,也开办招收应届初高中毕业生的职教班。这样做,既提高了各类学校的校舍、设备使用率,又挖掘了教师、科技人员及有一技之长人员的潜力,促进了人才培养。
“庙修好了,菩萨要显灵。”县教委的领导同记者谈到学校管理时,语气坚定地说:“郴县的干部群众用点点心血,垒起座座教育大厦,为我们创造了第一流的办学条件。作为回报,我们一定要创第一流的管理水平,第一流的教学质量。”为此,他们狠下功夫,实行“自觉加制度”,大力加强各类学校的规范化建设。
一是校园规范化。要求各校的校园做到布局合理;教学区、生活区、体育活动区、劳动生产实习区配套;要种花植树美化校园,做到校校有花池,四季绿树成荫,花苗成行;校园要清新整洁,窗明几净,无纸屑、果皮和痰迹。
二是内部管理规范化。县教委为各校的教学、教研等活动,切实制定了一系列管理措施,使每一位教职员工职责明确,任务具体,事事有章可循,便于检查和考核。
三是室内布置规范化。无论是校会议室、教工办公室,还是学生的教室和寝室,都要按照整洁、美观的原则,认真进行布置,给师生员工以舒适感。
四是师生行为规范化。对学生主要是进行“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五热爱”(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热爱劳动和热爱公共财物)等教育,严格执行国家教委颁布的《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在各校建立行为规范监督岗、监督哨和流动红旗,予以督促。对教师一方面大力推行本县制定的“教师道德行为规范”,一方面进行“三自”(自尊、自爱、自强)、“三心”(事业心、责任心、进取心)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等教育,广泛开展创“优秀园丁”活动,并设立“教师奖励基金会”,以鼓励教师热爱教育事业。
为了落实加强学校管理的各项措施,县教委根据上级关于中、小学管理工作条例,结合本县实际,制定了《郴县学校和学区管理工作评估细则》,对各校教育坚持进行定量定性的全面评估,既强化了学校管理,有效地改变了过去“一张考卷看学校”的片面做法,又有利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祖国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