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对当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新现象的看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1-15
第6版(理论研究)
专栏:

  对当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新现象的看法
张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特别是5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显示了旺盛的生命力,而资本主义国家危机重重。当时人们是深信马列主义对时代的大趋势、对社会主义优越性和帝国主义的腐朽的论断的。但是,经过几十年以后的今天,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都出现了许多新现象,其中有真象,也有假象。鼓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则利用假象蛊惑人心,特别是欺骗一些涉世未深的青年,他们吹捧资本主义,肆意攻击社会主义。因此,怎样认识当今社会主义?怎样认识当今资本主义?是当前需要弄清的重要问题之一。
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质的规定性
现在许多人都在谈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但不一定都清楚它们的内涵和质的规定性,一般比较容易把凡在社会主义国家发生的事情都当做社会主义的东西,凡在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的事情都当做是资本主义的东西。这是不准确的,许多认识问题可能就出在这里。
资本主义的质的规定性,就是“资本主义”这个概念所概括的它在经济上、政治上、意识形态上的如下特征: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生产的目的是为了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按资分配;实行资产阶级专政,一切权力(主要指生产资料支配权、生产决策权、财富分配权这些带根本性的权力)归资本家;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意识形态。离开这些本质特征,就不是“资本主义”本身。社会主义的质的规定性,就是“社会主义”这个概念所概括的如下本质特征:适应社会生产力的要求而建立的、又以它为物质基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要,通过按劳分配达到共同富裕;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一切权力归人民;以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相结合的集体主义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意识形态。离开这些本质特征,就不是“社会主义”本身。当然,我们不能把“左”的、僵化的一套当做社会主义。以上是人们迄今的认识。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都以它们的上述特征为标志的,但并不排斥它们也都有人类社会或几个社会的共性的东西寓于其中。从两种制度的本质特征来说,它们是根本对立的,是不可能“趋同”的,抹杀这一点,就会导致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泛滥;从寓于其中的共性来说,它们是有联系的,可以相互借鉴,不承认这一点就会导致僵化。寓于特性中的共性的东西,由于不是某种制度特有的,所以,不能把它归结为某种制度本身的质的规定性。
“制度”与“社会”是有联系有区别的不同概念,也是不能混淆的。一定的社会是以一定的制度的特征为主体的,但并不一定纯而又纯。任何社会,除了以一定的制度为主体外,它的前期会有旧制度的因素或残余;它的后期会有新制度的因素或沿着这个方向搞的改良因素。不能把源于旧制度的因素或残余而产生的不良现象归罪于作为主体的制度;也不能把源于新制度因素或改良因素而产生的好现象归功于作为主体的制度。
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为什么没有充分发挥其活力
在1958年至1978年我国经济曾出现过20年之久的停滞徘徊状态,使得与发达国家已经缩小了的差距又有所拉大,企业缺乏活力,在劳动效率等方面反而存在不如一些资本主义企业的现象。这是事实。从表象来看,似乎社会主义搞错了,它不如资本主义,但那是不反映社会生活本质的现象,需要分析清楚。
客观经济规律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生产力本身的规律,如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人的动力问题;生产要素、行业结构、地区结构的组合和变化;人的生产与物的生产的关系;分工协作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等,都有其自身的规律。第二个层次是人类社会或几个社会共性的社会规律,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规律和商品经济的价值规律等。前二者属共性的规律。第三层次是一定社会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方面特有的规律,制度的先进或落后由它来表现。第三个层次的规律受第一、二层次规律制约;第一、二层次的规律要通过第三层次的规律而起作用,并表现出在特定社会条件下起作用的特殊性质和形式。已经变得落后、腐朽的制度,若在其许可的范围内,尽量遵守和运用第一、二层次的规律采取措施或搞改良,也会暂时地、局部地掩盖或抵消其落后、腐朽性;先进的、优越的社会制度,如果在实践上有忽略或违背第一、二层次规律的地方,那么,对特定规律的认识和运用就会有不科学或被扭曲的地方,这样,它的优越性就不仅不能得到应有的发挥,甚至会遭到破坏。社会主义也不例外。
我们的许多问题就出在这里,其主要的是:(1)曾经把经济管理看作是似乎只是生产关系、上层建筑问题,而忽略对生产力规律的研究和运用,这与没有认识到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而仍以阶级斗争为纲有关;(2)有过离开生产力来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的倾向,曾经超越我国现阶段只能搞的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规律;(3)不承认社会主义存在商品经济,即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拒绝运用商品经济的市场调节、竞争等能搞活经济的共性的有益的东西,搞了一个单一指令性计划,集中过多,统得过死,吃“大锅饭”的僵化的体制;(4)闭关自守(这也有帝国主义对我们封锁的客观原因)。但所有这些都不是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的问题,是如何认识和从中国实际出发搞社会主义的问题。近四十年来,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发生过多次经济危机,把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拉下来了,我们则不存在这个问题,尽管我们在经济建设中发生过严重的挫折和失误,但总的说来,我们的经济发展速度比他们快,这也是事实。这是因为我们建立了公有制,适应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克服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与生产社会化的对抗性矛盾,这是用社会主义来代替资本主义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也是我们的成功之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已纠正了前述错误,经过十年来的建设和改革,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翻了一番,经济实力有了很大的增强,这是本质的主流的方面,是真象。
是否只有采用资本主义那一套才能把经济搞活,改革是否“趋同”于资本主义
有人认为,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经验就是取资本主义制度之长来补社会主义制度之短,是采用了资本主义那一套才把经济搞活的,是趋同于资本主义,甚至认为我们现在是“社会主义的招牌、资本主义的内容”。
首先必须明确,我们学习的是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共性的先进的经营管理方法,而不是学习反映资本主义特性的东西,这不是学习“资本主义”,更不是什么向资本主义“趋同”。
“趋同论”也称“融合论”,是70年代初期就出现的一种国际思潮。1974年又爆发了一次仅亚于1929年那种世界性的严重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统治者又一片恐慌;与此同时,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相继进行改革。在这种背景下,在资产阶级的舆论中出现一种所谓的“融合”的理论。说东西方在经济上遇到类似的问题,对于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得出了类似的结论。这就是:西方资本主义将受到社会民主党式的经济和社会政策的“驯化”,而共产主义则趋于更加承认自己那一套不行、而偷偷地采用资本主义的市场机制及政治上逐步自由化,只是放不下意识形态的面子(见1979年12月20日英国《金融时报》社论)。资本主义遇到的是根本制度问题,而我们遇到的只是体制和具体做法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说东西方遇到了类似的问题是荒谬的;说我们偷偷采用资本主义那一套,也是荒谬的。因为市场调节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政治民主和自由更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
上面已讲过,资本主义是以私有制等本质特征为标志的,但也有现代社会的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共性的东西寓于其中。资产阶级管理社会化大生产和发展商品经济已有几百年,它的一些科学的经营管理方法也是吸取了人类社会的精华而发展起来的,我们对待这些人类的共同财富所采取的正确态度,是有分析地学习而不是全盘照搬,这与搞自由化的人吹捧资产阶级,美化资本主义根本不同。它表明我们无产阶级最无偏见、最讲科学,这正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力量所在和最能服人的地方。
资本主义国家在这方面经验多,是长处,社会主义国家迄今才只有几十年的历史,经验少,是短处,学习就是取长补短。但这个长短是指运用人类共同的东西的经验多少而言,而不是指制度的特征而言。就制度来说,根本就不存在要取资本主义制度之长来补社会主义制度之短的问题,而社会主义制度最终代替资本主义制度的问题,这是由社会生产力这种物质力量决定的,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怎么看待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改良和至今还有生命力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五六十年代时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达6%,经济技术也有较大发展,又呈现出某种生命力,这是事实。搞自由化的人以此为由大肆渲染现代资本主义已变好了,攻击列宁关于帝国主义是腐朽的资本主义的论断已过时。似乎人们又要对资本主义顶礼膜拜了。这是完全错误的。
现代资本主义确实与过去有所不同,不同的主要之点是搞了一些诸如国家干预经济生活、“计划化”福利政策和所谓的“民主管理”等社会改良,这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和阶级矛盾局部有所缓和,经济状况有所好转的主要原因。问题是为什么要改良,它的实质是什么,它又说明什么?
大家知道,在1929年爆发了一次延续时间很长的世界性经济危机,生产下降了45%,倒退了几十年,它震撼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几乎置资本主义于死地。就在这种背景下,美国有名的罗斯福提出了一付增加国家投资、兴办公共工程、增加就业、刺激消费等救急药方,这就是罗斯福的所谓“新政”,它使美国首先摆脱当时的窘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特别是在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出现后,为了缓和新的社会和经济危机,抵御社会主义的影响,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模仿罗斯福的“新政”,搞了上述改良措施。它说明改良是被迫的,这就是恩格斯早在《反杜林论》一书中说过的:“猛烈增长着的生产力对它的资本属性的这种反抗、要求承认它的社会本性的这种日益增长着的必要性,迫使资本家阶级本身在资本主义关系内部一切可能限度内,愈来愈把生产力当作社会生产力看待”。
过去,有人把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的腐朽性的论述理解为资本主义社会对生产力的发展一点适应的地方、一点生命力、一点前进的动因也没有了,理解为生产和技术不能发展或一定比过去慢、且越来越慢,这种理解当然不能说明现实。但这种理解并不符合列宁的原意,不是列宁的基本论述已过时,而是被误解或曲解了。列宁在讲到帝国主义即垄断资本主义的腐朽表现时,是说技术进步和一切进步的动因在“相当程度上消失”,并没有说完全消失;说它也“可能人为地阻碍技术进步”,并没有说它在任何时候都阻碍技术进步;说停滞腐朽的趋势会在“一定时期占上风”,并没说在任何时候占上风;而且明确指出:“如果以为这一腐朽趋势排除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那就错了。不,在帝国主义时代,个别工业部门,个别资产阶级阶层,个别国家,不同程度地时而表现出这种趋势,时而又表现出那种趋势。整个说来,资本主义的发展比从前要快得多”。(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尽管这几十年,资本主义国家又有新的特点,需要进一步作出新的理论概括,但它的基本状况并没超出列宁的基本论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