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农业资金投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1-15
第6版(理论研究)
专栏:

  农业资金投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常乃勤
1984年以来,我国农业特别是粮棉生产一直徘徊不前,重要原因之一是国家与农民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在逐年下降。
国家对农业资金的投入,包括财政与农业贷款两个渠道。其中国家财政对农业资金的投入在逐年减少。就财政支农资金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看,1979年为13.7%,1984年为9.1%,1985年为8.3%,1987年为5.7%,呈不断递减的趋势。国家对农业的基建投资占国民经济总投资的比重,也存在同样的递减现象。从1980年到1987年,这一比重下降了6个多百分点;农业投资总量也从52亿元减少到36亿元。党中央1979年一号文件虽明确规定,三、五年内,国家对农业的投资在整个基本建设投资中所占的比重,要逐步提高到18%左右,农业事业费和支援社队的支出,在国家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要逐年提高到8%。实际情况是,不但没有按党中央要求提高,反而出现逐年递减态势。
再就农业贷款说,近几年来,农业贷款在全国银行各种贷款总量中的比重过低,1980年至1988年每年平均仅为7.2%。同时在农行和信用社各种贷款中农业贷款的比重也很小,1980年至1988年每年平均仅为26.4%。1980年至1988年工商贷款增长4倍,农业贷款只增长1.9倍。而在农业贷款中,种植业、养殖业贷款的比重也在下降。并且在种植业贷款中,用于解决种籽、化肥、农药、薄膜等当年的生产费用和短期贷款比重过大,占80%左右,而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农田基本建设、农业技术改造、科技开发、农业机械、农业资源开发等增加农业发展后劲的中长期贷款很少。
农业贷款数量少,结构不合理,这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概括说来,可以从农业的贷款的供给与需求两个方面分析。
先就农业信贷的供给看,近年来存在几个突出问题。一是农村信贷资金很紧张。二是金融政策中的“一刀切”倾向,也制约了农业信贷的投入。农业是应受保护的基础产业,国家对服务农业的金融部门也应实行一定的优惠政策。而现行的税收、利率、利润、信贷基金、存款准备金和其他金融法规、制度、办法等往往不分农工商行业,一律执行一个政策,影响农行、信用社对农业信贷的投量与投向。三是农业信贷的经营效益较差。这与农村行社经营的特点有关,其特点是:贷款分散,贷款金额小,贷款周期长,贷款利率低(农行低息补贴部分),贷款不好管理,收回率低。由于效益低,已有相当大一部分基层农业银行与信用社出现亏损。再加由于承包机制引入银行后,农行与信用社在选择贷款投向时,更加重工商业贷款而轻农业贷款,这又加重了农业信贷资金供应的紧缺。
其次,从农业信贷的需求方面看,由于粮棉油等农产品收购价格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连年猛涨(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与流通领域的不正常状态有关),使农业特别是粮食等种植业生产的比较利益最低,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势必感到种田很不合算,更加不愿借款增加对农业的投入,而比较注重那些投资较少、效益较高的工副业方面。这也是导致农村贷款不仅量少,而且结构不合理的一个重要原因。
显然,对上述问题需要进行综合治理。除了要有计划有步骤地适当提高粮棉等主要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外,还应该确保国家对农业的财政投资与信贷投入逐年以适当的速度增长上来。就信贷说,还应注意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要坚持农村资金运用于农村的原则,阻止农村资金流向城市和流向工商业。
第二,要强化农村金融机构管理农村资金的功能。要强化农行、信用社统一管理各项支农资金和按政策归属农行管理的各种资金。
第三,要制定农业贷款有效投入的措施。年度下达的农业贷款计划,要规定有适当的比例带有资金。农副产品收购资金经核实后,缺口要纳入国家信贷计划。
第四,要完善农业投入机制。对粮棉油贷款、扶贫贷款、老少边贷款、资源开发贷款、农田水利建设贷款等政策性贷款要与经营性贷款分别管理,单独核算,在资金、利率、期限上实行一定的优惠保护政策。
第五,要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制定优化信贷结构的战略目标:从主要发放短期生产费用贷款,逐步转向增加中长期贷款,重点用于农田基本建设、水利建设、农业机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
为此,中央银行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保证中长期贷款的有效投入。财政部门也要对农村金融机构实行适当的照顾与鼓励的政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