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谈谈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1-16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工作研究

  谈谈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上)
赵涛 胡鞍钢 姚增起
编者按:必须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这是我们建国40年来在经济建设中总结出来的一条最重要的经验教训。由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赵涛、中国科学院胡鞍钢、姚增起三位博士组成的国民经济运行系统分析小组完成的《关于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初步研究报告》对此进行了剖析。
现分上下两篇发表作者的文章,介绍该研究报告的部分内容,供大家参考。
我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从1980年起,中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将持续到下个世纪20年代;在不发生全局性的社会动乱和重大经济波动的情况下,2000年有可能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
建国4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规模空前增长,经济发展速度快,实力雄厚,目前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反映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规模的最重要指标,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按1952年不变价格计算,1988年是1952年的21.01倍和10.98倍,平均年增长速度分别为8.8%和6.9%;反映经济实力的最重要指标,全国国营企业固定资产原值,1952年为240.6亿元,1987年突破1万亿元达到10200亿元;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最重要指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按1980年人民币和美元的不变价格计算,1952年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50美元左右,到1988年约为497美元(按当年官方汇率计算为338美元)。
从经济增长总量看,目前我国居世界第九位,属于经济大国;从经济增长速度看,我国属于速度较快的国家;但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水平看,我国仍居世界后列。
从1980年起到2020年,中国经济开始从低收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300美元)向中等收入水平(1700—1800美元)迈进,工业化过程开始加速,经济总量和个量指标持续高速增长(分别为6%—7%和4%—5%),经济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社会正经历着全面和深刻的变革,对外开放的新格局进一步形成和发展。在社会和经济不发生全局波动的情况下,预计到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有可能达到6221亿美元,超过意大利、加拿大、法国、英国,居世界第五位。但由于总人口将突破原计划在2000年“12亿以内”的目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原定目标可能受到影响。
今后几十年,我国每年净增1500万人口,耕地资源逐年减少,农业基础相当脆弱等限制因素,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阻碍。关键在于农业特别是粮食增长能否赶上或接近人口不断增长的需求。总的看,粮食需求远远大于粮食供给是未来三四十年我国粮食市场的基本格局;如果不严格控制货币发行,粮食和农副产品价格、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上升趋势难以避免,这会影响我国物价总水平的上涨。1990—1991年开始进入还债高峰,将出现国民收入使用额小于国民收入生产额的情形。
这些问题既增加了改革与发展的难度,也增加了经济不稳定、社会不安定的因素。为此,政府要自觉地缓和、调节、处理上述矛盾。
发展,既要积极推进社会变革,又要注意保持社会稳定,既要促进经济增长和市场发展,又要始终顾及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以保障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各民族繁荣昌盛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总之,今后几十年,将成为中国实现经济发展、民族振兴的关键阶段,也是新旧矛盾冲突、新旧体制转换、风险与机会并存的年代。
中国经济40年存在的三大问题
40年来,比例失调,重大关系失衡,使中国经济出现了几次大的起伏波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必须始终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40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但也存在着三大问题。
一是经济发展指导思想急于求成,重视总产值,强调高速度,追求短期经济繁荣,从而导致了国民经济效益下降。1952年社会产品最终使用率为53.3%,百元社会总产值可形成53.5元的国民收入,到1987年社会产品最终使用率降至32.4%,百元社会总产值只形成32.4元的国民收入。
二是国民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波动,40年中先后出现几次大的波动,先是经济过热,随后是经济调整。国民经济增长的这种大起大落影响了国民经济发展,也往往加剧了经济领域各类矛盾。
三是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严重失调。例如工业增长过快与农业增长滞缓。1952年到1988年,工业总产值增长了53.3倍,年均增长11.7%,农业总产值仅增长2.8倍,年均增长为3.8%。又如加工工业发展规模和速度过快,远远超过能源、原材料工业。
由此可知,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应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但又未能很好实现。因此,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既是国民经济正常运行的核心问题,也是国民经济长期发展的指导方针,不应随着形势变化、体制的改革而改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