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阅读
  • 0回复

文艺批评应该有价值标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1-16
第6版(文艺评论)
专栏:

  文艺批评应该有价值标准
饶彬
无论我们对批评的涵义作何种阐释,终不可回避价值判断,因为价值判断意味着价值选择,选择是有标准的,我们对每一事物的态度都是一种选择。在过去,我们的批评曾一度出现扭曲,即政治评判取代了文艺批评。批评到了今天,又出现新的迷误,表现为批评在实践中价值标准的失落,这种失落也表现在批评家对文学作品中无价值标准可言的认同。批评家自以为他们只是在做着客观分析的工作,认识事实,他们却忘了认识本身包含着价值。批评对价值的忽视、冷落以致否定。在这种批评面前,可以被称之为价值的东西还没有建立起来;像他们对意义的消解一样,无所谓无意义,也无所谓有意义,价值也无所谓无价值,也无所谓有价值。这种现象无不与我们近几年盲目、无批判,无分析地引进西方文艺和哲学思潮有着直接的导因。价值标准的失落在西方首先表现为,思想不要受价值观念的束缚,要把思想从价值中解放出来,逃避一切价值、放弃一切价值标准的观念,实质上是虚无主义思想倾向的表现。
当前我们的批评价值标准失落,出现诸如“无判断”、“丧失判断力”。批评的对象——文学作品除了美的结构以外,它还有待我们去认识的内容诸因素。批评家不仅可以表达他们的美学判断,也可以表达他们对作品中真理和正义的判断。价值的判断必须基于事实的确立,事实的确立是一种认识功能,价值判断则是一种评判功能,两者是批评内涵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当前批评的评判功能的丧失,使批评失去了价值判断。这种观念进而影响文学,导致了对人生意义的消解,人在本体上的虚无。
在批评实践中,也表现为他们重视形式批评,轻视内容批评(指外在批评),或把形式批评等同于内容批评。有的批评家认为形式批评是合时宜的,先进的,内容批评则是不合时宜的,传统的。但是,真正的批评总要包含着两面,一面朝向文学的结构,另一面朝向组成文学的社会环境的其它文化现象。它们在总体上是平衡的,一旦我们只研究其中一面而排斥另一面,批评的方向就需要调整了,不然我们就很有可能步入批评的歧途,把批评推入它的两个端点。社会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文学创作也总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和体验,我们的批评又为何要轻视内容批评,尤其是内容批评对我们的道德伦理观的引导呢?他们的这种批评观的理论基础是西方引进来的一种新的形式与内容观,认为形式与内容是不可分的,形式产生着内容,即形式在本质上就是内容。此话并不错,但是,错就错在对它的理解上。形式本质上是内容,并不是说形式与内容是一回事,它只是说形式是指向内容的,为内容服务,成为内容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形式产生的内容诸如诗的排列、空白,小说的故事结构、长句、无标点等与内容本身是两回事,前者属于审美效应的结果,后者则属于意识形态领域。如果用形式批评取代内容批评,那么,不能不沉浸于一种结构的幻想中,内容批评使用的价值尺度还能有什么用场,怎么会不“无判断”或“丧失判断力”呢?批评怎么不在这种形式批评的潮流中失落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