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多彩的氆氇 深远的歌声——介绍《全国第二届少数民族文学评奖获奖短篇小说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1-16
第6版(文艺评论)
专栏:

  多彩的氆氇 深远的歌声
——介绍《全国第二届少数民族文学评奖获奖短篇小说集》
丹妮
也许不少人对于少数民族的文学创作情况都不甚了了,当你读过这本获奖短篇小说集后,你会看到一个多彩的世界,你会感到一股强烈的时代气息扑面而来,你会被它的魅力所吸引,你也会感到,少数民族的文学创作与全国是同步的。
十年改革给全国人民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少数民族也不例外。改革的含义在每个人眼里都是不尽相同的,在文学中,它的色彩也是多样的。《依姆琼琼》(意西泽仁,藏族)是用略带感伤的笔调,勾画了一个草原小姑娘家的贫困生活,改革给她带来了希望。《八角姻缘》(莫义明,瑶族)讲述了瑶山农民在扩大副业生产致富的道路上,两辈人同时喜结良缘的故事。这是喜剧式地反映改革给农民生活带来新的生机,全篇都洋溢着欢快昂奋的气氛。《茅盖王》(罗吉万,布依族)则是一篇充满悲怆雄浑气氲反映改革中的阵痛的小说。一位青年历尽辛苦,学成了扎茅草房的精湛手艺,正当他大显身手之时,人们却纷纷改建瓦屋了。他愤而出走,当他学成一级掌火师傅归来时,已是满脸伤痕了。《江那边》是用悲喜交加的心情叙述一对恋人,由于贫穷而分离,富裕又使他们有了重新相聚的可能。喜剧是对改革的由衷的歌颂,悲剧则揭示了改革的艰巨性。无疑,这是对复杂的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
歌颂美好的道德情操,歌颂光明与幸福,是少数民族文学的主旋律。吴季康(回族)的《有那样一排白杨》歌颂了一个几十年为山区农民送书的书店售货员。《人始终是可爱的》描摹了一位善良、正直、不随波逐流的彝族老人的真切动人的形象,他在困难时期挺身帮助了一位受冤屈的青年人,给予他理解与同情。《相见在山中》(杜曼纳姆嘉,裕固族)写一个猎人在深山里遇到陷入绝境的仇人,但终于还是救了他,表现了猎人深山旷野般宽广浑厚的胸怀。那守箴(满族)的《大雪歌》记叙了在一块饼子救活一条人命的困难时期,矿工们互相帮助、共渡难关的动人情景,人物各异,可在各种困苦包藏下的,都是些善良热诚的心。就是这些人物使生活充满光明。
集中作品多方位多角度地表现了生活的各个侧面,以及不同的历史时期的生活。有反映“文革”时期生活的《退役军犬》(李传锋,土家族),有反映和平解放西藏的《啊,人心》(益希单增,藏族);《虔诚者的遗嘱》(哈斯乌拉,蒙古族)反映了一个佛教徒的今昔,《根与花》(阿蕾,彝族)提出了供养老人的问题,《朋友》(白练,回族)用轻松谐谑的笔调褒扬了一位自觉执行民族政策的汉族农村干部;《最后一棵菩提》(张长,白族)郑重地提出了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
读者会注意到,集中很多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是老年人,他们深谋远虑,肯于牺牲奉献,是正义和智慧的化身。这类作品反映了少数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如《高山深涧上的客栈》(刘荣敏,侗族)、《最后的微笑》(董秀英,佤族)、《姆姥韦黄氏》(韦一凡,壮族)等。
表现青年的作品也很多。《水妖》(石定,苗族)中的春儿,不满足闭塞沉闷的生活,勇敢地寻找新的生活道路。《丹顶鹤的故事》(边玲玲,满族)歌颂了一位放弃大城市生活,执著追求事业的青年知识分子。《故事,在哪儿结尾》(骆长木,仡佬族)用简约冷静的笔触,塑造了一个顽强追求自由和幸福,对封建势力不妥协的女青年。《那醒来的和睡着的》(阿拉提·阿斯木,维吾尔族)是用交叉更迭的方式,表现几个不同层次的维族青年对生活不同的追求,在社会变革中走着不同的道路。
获奖的短篇还包括一些知名作家的作品。如张承志的《大坂》,冰雪高原的瑰奇,恰与悲壮豪迈的阳刚之气浑成一体,同时又流露出无限柔情。艾克拜尔·米吉提的《哦,十五岁的哈丽黛哟……》揭示了封建家长制和贫困生活贻误了一个美丽少女的青春和幸福。
集中唯一一篇反映边防军人生活的《爸爸在遥远的扣林》(王云龙,白族),也是很有艺术特色的。小说通过一个五、六岁男孩与澡堂工人的交往友谊,反映了军人和家属为国家人民作出的奉献与牺牲,乃至宝贵的生命。那个营长和他的妻子没有在小说中露面,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与久远的怀念。
应当说,集中相当的作品在思想艺术上都不低于全国文学评奖水平,尽管各篇还不尽一致,但它们的成绩是不容忽视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评奖对发展少数民族的文学事业是不可缺少的,对于全国文学评奖也是一种不可缺少的补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