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闪光的脚印——记文化里村支部书记祝卫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1-16
第8版(副刊)
专栏:

  闪光的脚印
——记文化里村支部书记祝卫思
王颖
在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节目里,将烟台牟平县的宁海镇称之为全国第一镇,因为这个镇一年的产值达到了五亿元。
该镇65个村,仿佛65家“诸侯”,农渔工副,几乎家家有联合企业,个个有不同的致富门路,你追我赶,各自争雄,比较起来,犹如当年的地道战——“各村都有各村的高招”。若真个像水泊梁山排起座次来,第一二位当然首推新牟里的常宗琳和西关村的李德海,他们或是全国十大企业家之一,或是全国知名人士,已成为宁海镇的骄傲。那么第三位属谁呢?就固定资产而言,该推文化里村的祝卫思了。
祝卫思是个毕业于牟平县农业中学的初中生,生于斯长于斯的小青年。14年前,当他24岁荣任文化里大队支部书记时,全村人干一年活才能闹几万块钱。今天,他手下拥有六对打渔船1100吨位,有捕捞、养殖、水产加工、冷藏构成一体的渔业公司,还有塑料厂、焊接管厂、金属结构厂、内燃机配件厂、氧气厂、乙炔厂、服装厂等等工厂,这19个核算单位,固定资产就达3000多万元,仅1988年一年就为文化里挣来了670万的纯利润。这个村实际只有500多个劳动力(不算外招工),等于说一个劳动力能挣一万多元的利润。这前后的对比虽不能使他沉醉,也可以大感欣慰了。
然而,我们要讲的不是他的物质财富而是他的思想境界。
祝卫思是一个村的支部书记,又是一个拥有十几家工厂的企业家,他手下有好几千万元的资产,这些资产虽不是他个人所有,却是他领头干出来的。他个人及全家多占点吃点享受一点,谁敢有二话?我见惯了那些住着豪华宾馆、乘着奔驰车到处溜达、宴会桌便是谈判桌的企业家,以为祝卫思也是这样一个人。但一见面深谈,印象与想象大相径庭。坐在我面前的祝卫思既不穿西装、不扎领带,连住的地方也是三人一间的小招待所。听旁人介绍,他外出从不坐软卧,没有硬卧就实打实地买硬座,到城市里办事,挤的是公共汽车……除了他已经变化了的头脑和思想,一切穿着做派仍像一个非常朴素的青年农民。
如果他是穷乡僻壤里的村支书,这还好理解,说他是个包括外资企业在内的十几家工厂、公司的总经理,这就有些难以令人置信了。是什么观念塑造了他今天的形象?
“要闹钱并不困难,守着那么多核算单位,一个单位来一点‘进贡’,我很快就会富起来。如果我脸皮老点,拨个电话,张张口,伸伸手,三万五万就可能到手了,可我从没有这样干过。”
我开玩笑说:“光你的工资一年也得两、三万吧?你是不是装穷?”
“我的确穷,到现在还欠着债,家里除了李德海卖给我的1300元的电视机,连电冰箱也买不起。”
这怎么可能?我有些惊奇。
“你不要不信,我说了你就相信了。”他顿了顿,“我的收入比一般社员还低。”
“不是讲按劳取酬嘛?你贡献最大,为什么不多拿?”
“我自愿!”
“为什么要这样?”我越发奇怪了。然而,渐渐地,我终于开始敬佩起这个“傻子”来。
他说,还是在他没有当书记前,有一件事给他很深的印象。一次他走在公路上,看见一个村子里正在盖房子,碎石机搅拌机隆隆地响,帮着盖房子的民工一大群。他问护路的老头,这是谁家在盖房?那老大爷气愤地回答:“还能有谁?一个村一个!”他明白了,老人指的是这个村的支部书记。那年头,村支部书记权力最大,搞特权的也多。老百姓有句顺口溜:新房盖好,书记卸套。他在农村这些年,走马灯似地撤换书记的场面看得不少,因此,他上台时,暗暗告诫自己:一定要做个群众信得过的书记!做个群众和干部都把你当作榜样的书记!他说道:“《西游记》里有个猪八戒,那是菩萨给他取的名字,规定他要遵守八条戒律。可他好吃懒做,一条也不遵守。我则给自己规定了三条戒律——一:不到群众家去喝酒吃饭。二:不收受群众送来的钱财礼品。三:吃亏在前,享乐在后。”
这三条戒律好订,但要实行起来,绝非是易事。群众请干部吃饭,理由能找一百条:什么盖新房上梁大吉啦,红白喜事啦,逢年过节呀……贪嘴的干部,可以天天喝得醺醺大醉,可只要筷子头一动,许多不符合原则的事也只得帮着办了。还有送礼之风,普遍而又普遍,尤其是群众都富了,买点礼品还不是小菜一碟!但这个祝卫思,却是油盐不进的榆头疙瘩。开始,还有群众叫他去喝酒,送礼的事也有好几起,他硬是顶住了,把礼品退回去了。近五、六年来,大家摸透了书记的脾气,再没有人来碰钉子了。
一位渔业队的负责人告诉我:“按理,我们每年打几千吨鱼,书记去拿几条鱼吃吃,算得了什么?老祝从没有去拿过一条鱼吃。我的老家是荣成市的,我回家同我的亲戚朋友一说,他们有人瞪大了眼:‘啊,怎么现在还有这样的干部呀?’”
这样的干部的确有,祝卫思就是其中一个。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本身就是榜样,所以有无穷的说服力和号召力。
他说:“我是总经理,又是共产党的支部书记,我所有的做法,都应当符合这双重身份!”
现在我们再从住房问题看祝卫思的内心世界。
中国的农民,把盖新房子看成重要而又重要的大事,他们一辈传一辈,一代接一代,从成年累月的生活习俗中凝结成一条不变的规律:富了,钱多了,就要早早给自己换新房,给儿子盖新房,让他们长大了结婚有房子住。钱愈多,圈地也愈多,房屋盖得也愈漂亮。至于土地在逐年减少,将来有朝一日或许会把耕地占光,这问题很少有人考虑。
说很少,不是没有,祝卫思就是其中一个。
文化里的土地很少,只有300亩,平均每人四、五分地。祝卫思算了一下:十年中大约要增盖200户住房,每户占地两分半,就要占50亩地,这还不算上老房扩建和兴修厂房的用地。长此下去,60年后,文化里已没有一亩土地可种了。
在一次全村群众大会上,他公开亮出了自己的观点,并宣布了禁令:“……现在,大伙手头上有些钱了,一阔,先想着盖房子,为儿孙造福,这没错!要说错,错在无计划地乱扩建房子、盖新房,这样下去,很快没地种,没粮食吃了。所以我宣布,从现在开始,任何人不得再盖新房,也不准在旧宅基地上改造房子。村里决心已下,从1985年开始,要统一考虑解决大家的盖房问题。谁要是不听号令,盖了也白搭!”
他宣布的禁令算数,他许了的愿也算数!
从1985年起,他先后盖了三幢五层楼房,共能住下180户人家。文化里原有住户240户,加上新迁入的102户,还有162户的住房,等1990年后再完工。这180户住房,只占用了50户住房的土地,他为文化里节省了130个两分半地。
这些住房每个单元户的建筑面积为80到90平方米,室内有盆池,夏天三日,冬天十日供应一天热水。
“这样高级的住房,群众买得起吗?”我是按照城市买商品房的概念在思考问题的。
“有些村是采取卖商品房办法的,我们不是!”祝卫思说:“收旧房,我照每米60元收,卖新房,我按65元,旧房换新房,一平方米只要5块钱。住户实际只掏500元不到,就买到了新房,我把所有权给了他们。”
天,世间哪有这么便宜的好事儿?等于四五百块钱买下了一幢厅局长住的房舍,等于一台黑白电视机。
“这当然是你用村里的公共积累,或者是说公司的公共积累补贴的结果了,你在这上面花了多少钱?”
祝卫思想都没想,“盖五幢楼花650万元,只回收150万元,也就是说贴出去了500万元,五年平均,我们每年向文化里村民贴100万。”
文化里不到1000人口,这就是说,每年花在群众住房方面的费用是人均1000元。
而正是在这个房屋问题上,祝卫思又干了一桩叫人们费解的“傻事儿”。
祝卫思一家三口人,长期住着26平方米的两间半平房,他早该为自己扩建几间新房了。他是个精于计算的人,也想过不止一遍,凭他是书记兼总经理的地位,盖上四、五间一幢新房,买便宜砖瓦木料,动用本村建筑工人,顶多花三四千元就拿下来了。闹好了甚至可以不花钱,兴许还能捞一票。而旧房换新房的政策又是他制定的,他如果早两年便有了足够的平方米数,一方换一方,他也只花四百多元便住上了80平方米的新居。结果,他硬是选择了另一条路走,他一直没有扩建平房,干巴巴用他26平米来兑换,不,他还认认真真划出14平方米给了兄弟,自己还余12平方,这12平方米可以花五块一平方米去换新房,还有六十多平方米则每方硬碰硬用130元去买,以至他多花了八、九千块的“冤枉钱”。他所以负债全在于此。
他自己设计了一个吃亏的圈套,他自己心甘情愿地钻了。一个使全村有了数千万资产的村支部书记、总经理,居然自个儿还欠着债,这岂非是一桩可以写进“中国之最”里去的怪事!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看到了祝卫思是如何对待国家、集体、群众和个人利益的!从这个例子中,我们看到了祝卫思计谋智慧的使用方向!而这种使用方向正是他这个共产党员的本色!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