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明快流丽 刚健洒脱——中央电视台元旦晚会观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1-17
第8版(副刊)
专栏:

  明快流丽 刚健洒脱
——中央电视台元旦晚会观后
刘扬体
我对电视晚会节目,素来有些挑剔,而看了以《跨入九十年代》为题的元旦晚会之后,却感到十分喜悦。也许,可以用明快、流丽、刚健、洒脱来概括这台晚会的风格,并由此想到,一台节目式样纷然杂陈,艺术风格很难统一的晚会,能在它所涵负的主题、在辉映主题的风神气度上统一起来,从内容与形式的协调上达到相对的完整与和谐,实在不容易。仅此就值得向导演张子扬和晚会演职人员表示祝贺!
国庆、元旦、春节三台晚会很难拍。夹峙于两者之间的尤其难。撇开人力财力彼此悬殊、社会舆论要求不一等等制约艺术又实非艺术的因素不谈,对于导演说来,恐怕首先碰到的问题,还是晚会主旨确定之后的节目选择与安排。整台晚会让人感到手法简练、结构紧凑、神采斐然者,看来都与此有关,即其在短时间内物色与创作出了一批有质量的新节目。新颖别致,富涵新意,便成为这台晚会成功的首要因素。使这一因素发挥得淋漓尽致。给晚会添了光采的,是它所展示的那几个令人笑得前仰后合、发噱不止的小品。它们之中有的不仅在艺术形式上有所突破,内容也倜傥不俗,不显山不显水地将生活哲理寓于清转自如的形象形式与精彩纷呈的表演之中。不妨将它当作寓言看的《买鞋》,将相声、播音戏剧化地揉合在一起,使人在笑声中,省悟到“偏差或过失,往往来自一成不变的实践经验”这一平凡的真理。至于《大米·红高粱》,乍看似是一则生活小闹剧的片断摹写,但它在令人捧腹大笑之后,却别有一番耐人咀嚼的辛辣味。当然还应提到压轴小品《超生游击队》,戏写得精练有味,形与神偕的表演,是那样有色有声,堪称双绝。我相信忍俊不禁的观众,在粲然笑过之后不会忽视这一小品主题的严肃性。
历来晚会遭人讥评的因素之一,是它几乎形成了一种自我作茧的模式。从节目样式到整台节目的穿插安排,总有一些人所熟知的手法和你抄我袭的套路。一旦形成,竟像坚冰一样难以打破。这种电视晚会模式,这次被打破了。《跨入九十年代》没有出现喧宾夺主的主持人、报幕员,砍掉了插科打诨的过场戏,不但没有使节目松散、使晚会气氛萧索,反而更觉紧凑自然。从晚会自身的艺术结构看,有了新颖的节目还需要用简洁凝练、活泼跳脱的手法将它们融会为一体。为了不使晚会拖沓臃肿,看得出导演从两方面作了努力。一是充分理解观众的审美期待。与这首作为晚会主题的序曲和终了曲相互呼应的,是那些用轻快活泼的旋律、热烈奔放的情绪来烘托与表达迎新送旧之情的歌舞。这些歌舞单个看来都不甚出色,但在整体配合方面却都趋向于短小精悍。
元旦晚会已成过去。作为八十年代历史的最后一瞬,它远非尽善尽美。与小品比较,相声逊色;人物采访报道有时穿插略嫌生硬;两个本可拍得十分精彩的节目,歌舞《兵马魂》与音乐诗画《三门峡放歌》,在气氛渲染与画面造型上都有值得改进之处。而在跨入九十年代这个耀眼的总标题之下,真正属于青少年的节目终究少了一些,而无论从哪方面看,新的十年和未来世纪的希望,仍然历史地落在青少年的肩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