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愚公精神今犹在——谷城县冬季农田水利建设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1-18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愚公精神今犹在
——谷城县冬季农田水利建设见闻
胡立华 杨龙
隆冬季节,寒气袭人。
湖北省农田水利建设先进单位——谷城县的2000多处农田水利建设工地上却是另一番景象……
“饭碗不能系在别人裤腰带上。”
1989年8月,一场突如其来的山洪冲毁了谷城山区的片片良田,仅官坊一个乡就被毁1200亩好田。对于人多地少、农业脆弱的山区贫困县来说,这无疑是“雪上加霜”。
丢了地就意味着丢了粮,就得从外地调粮吃饭。“我们的饭碗不能老系在别人裤腰带上!”谷城县委、县政府毫不犹豫地作出了迅速恢复耕地的决定,组织山区人民开展了治理当家地的艰苦斗争。
县委、县政府领导带着农业、水利等部门的专家下农村调查研究。他们三进山区,六巡丘陵平畈,问干部、访群众。以改土治水为中心,以改造低产田和解决水利死角为重点,以扩大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田为目的,大力发展绿色企业,增加集体劳动积累,努力增强农业后劲,不断改善生产条件的战略方案形成了。10月下旬,秋播刚一结束,全县10万民工就陆续打起了被窝卷,浩浩荡荡开进了各个工地,支锅打灶,安营扎寨。全县去冬今春改土1万亩,新修小型水库10座,发展绿色企业5万亩,营造防护林5万亩。
“上面拨钱我们上,不拨钱我们也上!”
谷城县去冬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一个突出特点是“乡乡镇镇有工程,村村组组有项目,家家户户有任务”,而且大都是主动上的。分管农业的县委副书记程仁发给我们讲了群众修建当铺桐子沟水库的事。
桐子沟水库是当铺乡凤凰村1957年自力更生修的一个小型水库。1975年一场洪水把水库冲毁后,这个村的几百亩水田成了“望天收”。人们一直盼望把水库修复,但总因这困难那问题,未能如愿。去年,乡党委统一思想:“上面给钱我们上,上面不给钱我们自己筹钱也要上”。他们的决心感动了县里,县委把桐子沟水库纳入了规划,并重新设计,扩大了库容量。乡里又自筹资金近10万元于去年11月1日开工,全乡13个村的3700多劳力轮番上阵。到12月中旬,累计投工近10万个,一个蓄水18万立方米的水库工程已近尾声。
北河镇柏果树村人多地少,而村里却有不少荒芜的河滩,仅村头一片就有400多亩。如果把这400亩河滩变成良田,一季就可产稻谷15万公斤。从11月11日开始,全村动用600多劳力,7台拖拉机,轰轰烈烈干了半个月,就拿下了全部工程。
“党员干部是好样的!”
每到一个工地,我们都能听到群众对党员和干部的赞语。
大山沟村去冬准备整地156亩,需要动用土石4.8万立方米。为了加快工程进度,村里想买一台推土机,可钱不凑手。一时急得支部书记蔡永成像“热锅上的蚂蚁”。全村40名党员、干部得知后,纷纷解囊:一组组长刘根成将准备给妹妹办嫁妆的1100元拿了出来;二组组长刘汉成将准备盖房买砖的1000元拿出来了……63岁的黄永安,是大山沟村的老支书,也翻出压在箱子底的500块钱交给蔡永成。
几乎在所有的工地上,我们都发现不少已退居二线的老同志,边指挥、边传授技艺,雄风不减当年。他们说,我们虽然挑不动土,搬不动石头了,但治地改水的技术我们熟,得一代一代传下去呀!
“没有苦,哪有甜?”
创业是艰辛的,贫困山区的创业尤其艰辛。
早在县委领导进山考察时,一位老农就说:“治地是正经事,眼下粮食是不多,可红薯还是有的。”谷城的5个高寒山区乡镇已是连续两年遭大灾了。我们在粟谷乡白水峪办事处潭河治地现场,亲眼看到不少群众的午饭就是烤红薯和白开水。听办事处张书记说,治一亩当家地得300至600个工,每个劳力每天平均得扛1750公斤石头,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干部群众情绪饱满,硬是超额完成了乡下达的治地任务。
张书记说:“现在苦是苦一点,明年我们的日子就好过多了。没有今日苦,哪有来日甜?”
在县农委办公室,我们看到这样一串统计数字:截至1989年12月中旬,全县共投入工586万个,动土石598万立方米。整修土地近2万亩,新修小型水库14处、堰塘397口,渠道259条计265公里,复垦多种经营基地46557亩,新开多种经营基地39295亩,新修、维修农村道路228条604公里……透过一串串数字,我们看到了谷城脱贫致富的希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