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理解人·关心人·尊重人——西京车队思想政治工作拾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1-18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理解人·关心人·尊重人
——西京车队思想政治工作拾零
本报记者 潘岗
这是一个谜——在各地开进北京的54对旅客列车中,车厢条件一般、几乎长年超员的35/36、279/280次列车,竟连续十多次双获铁道部“红旗列车”称号。
这并不神秘——承担这两次列车乘务工作的西京(西安至北京)车队副队长蒋华强说,10多年来,我们车队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始终把“理解人,关心人,尊重人”放在第一位,一点一滴地做思想工作,增强了凝聚力,服务质量哪有不高之理?
让汗水少一点苦涩味
在进京列车评比中,要同装备精良的兄弟车队竞争,只有靠比别人多几倍的辛苦和汗水,做到热情服务。这个车队的干部都是列车员出身。他们体会到,让列车员的亲人理解列车员,是对列车员的安慰和鼓励,能让汗水少一点苦涩的味道,可以使列车员思想上多一点奋发向上的勇气。
一次,直快车队金队长访问一组列车长赵冬娟家。一进门,就看到她的婆婆拉着脸,她丈夫正在发火。原来,他们的孩子有一门功课期末考试仅得11分,为这事一家人指责小赵“人不理家,心不在家”。金队长对着婆婆夸媳妇:小赵任车长刚一年,就把车班建成了分局级先进班组;又对着丈夫夸妻子:小赵暑天值乘如何辛苦,并称赞家人为列车立下了功劳。一席话,说得80岁的婆婆换上了笑脸,说得丈夫息了火,忙不迭地要金队长放心:“孩子学习的事由我来管。”
10年间,车队干部坚持每年到列车长家拜访一次以上,列车长每年家访列车员一次以上。这些看似琐碎的工作,却给绝大多数职工家庭带来了欢乐。
让集体多点家庭温暖
一年到头,车轮一动,一个车班的人就吃住工作在一起。为了培养大家的集体主义精神,车队倡导在车组“多一些家庭的温暖”。各车组都建立了每个职工的生日、爱好、特长、脾气和主要疾病的“档案”。“三八”女子包乘组还给每个职工编制了“生物节奏曲线表”,对情绪到“临界点”的职工,就派邻岗职工去帮她干调整行李等易发生矛盾的活;对体力到了“临界点”的职工,则及时调换其岗位,从人多拥挤的硬席换到相对清静的硬卧车厢。
让每个人都能发挥长处
西京车队领导认为,车队不应只是用人的地方,也应是出人才的地方。车队领导的责任,就是发现每个人的长处和爱好,创造条件,使大家各展其长,在工作中增长才干。
共青团列车的安晓莉,有一定英语基础,车长就把她调到外宾较多的软卧车厢。两年多来,她不仅多次受到外宾赞扬,还辑录了“列车服务英语200句”。她的成绩张扬开后,又激发了整个车队的英语学习热,以至在全路形成了35/36次列车独有的学“三语”(文明用语、外语、哑语)建“三车”(文明列车、科普列车、旅游列车)当“三员”(服务员、宣传员、导游员)的服务新水平。
据不完全统计,仅“三八”女子第四包乘组,建组14年来就有57人入了党,164人入了团,11人被选派到各级领导岗位,128人被聘为其他列车的准车长、餐车长等,还有16人被评为各级标兵、模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