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幕后默默耕耘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1-18
第8版(副刊)
专栏:

  幕后默默耕耘者
张世英
他从50年代就写作,创作了京韵大鼓、单弦、天津时调等200多个曲艺段子。
他的京韵大鼓《白妞说书》在1986年全国曲艺新曲(书)目获创作一等奖,是6个获奖的作者之一。
他写的一些短篇曲词,在舞台上,在广播、电视中经常演唱,成为听众所熟悉、喜爱的段子。
他就是很少有人知道的天津市曲艺团创作员朱学颖。他原本是店员,在曲艺之乡的熏染下爱上了曲艺。新中国成立后他按捺不住喜悦心情,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曲艺形式歌颂新生活,崭露头角,遂调到了曲艺团。从此,他把青春年华献给了曲艺艺术,成为活跃在曲坛的北方短篇曲词作者。
当同行称赞他,问他获得成就的经验时,这位年过半百、有30多年创作经验的老作者,总是谦虚地回答:大量的是失败。
这话也真。
可能有人想,一、二百句的唱词,有什么写的?其实不然。别看短小,被某些人看作“雕虫小技”,可真正写起来却不那么容易。它不仅要在选材、构思、语言、描写等方面着意选择,精雕细刻,还要具有曲艺语言的特点。也就是说,一般化的语言缺少含义、意境;太雅的词句,听众又不易接受,所以要熔铸新的曲艺语言,既雅俗共赏又适合表现形式。
曲艺作品和小说、诗歌不同,它创作首先是为演员演唱的,也就是为听众服务。这个特点使曲艺作者多了一道关口——演员。每当朱学颖看到自己的作品,在舞台上立不起来时,他不是去责怪演员的演唱,而总是先自责。这也促使他加强与演员的合作,经常问演员喜欢唱什么?不是单纯地我写你唱。他认为一个曲艺段子的成功,因素很多,但了解演员的特点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正因为如此,朱学颖了解熟悉了老中青鼓曲演员不同嗓音条件、演唱特点,尽力写出适合于他们演唱的段子,发挥他们的长处。著名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骆玉笙就很喜欢朱学颖写的段子。他写的京韵大鼓《珠峰红旗》、《光荣的航行》(与陈寿荪合写)的优美曲词,经骆玉笙演唱成为她的代表曲目。由于他熟悉曲艺形式,博览群书,注意当前的政治形势,吸收文学等姊妹艺术的长处,他的作品不但热情地唱出了时代的赞美,而且受到了行家的称赞:“他的京韵作品,将古曲诗歌、传统鼓词和新文学语言和谐地熔铸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崭新的曲词风格。”
创作了200多个段子,不乏佳作的朱学颖,却鲜为人知。和他一样有成就的曲艺作家不被人所知也是大有人在的。然而朱学颖不为名利所动,仍一心扑在曲艺创作中,在幕后默默地耕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