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心系黑土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1-19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

  心系黑土地
新华社记者 孙茂庆 曹国强
一副关东大汉的身板,一双青筋暴露、结满老茧的大手,宏钟般的嗓音,带着一股浓郁的“旱烟”味儿。如果不穿那扛着上校军衔的军装,他该是个地道的东北庄稼汉。他叫王瑞田。
1973年,在北京空军直属机关任连长的王瑞田被派往北大荒,担任一个农场的场长。
北上的列车把明媚的春光抛在身后,渐渐进入冰雪天地。可王瑞田胸中却像燃着一团火。他清楚地记得临行前领导与他谈话时那张严峻的脸和那“国家需要粮,部队需要粮”的沉甸甸的话语。他不信,百十号人,守着几千亩肥得冒油的土地会打不出粮?他向领导立下军令状:“不扭亏为盈,拿我试问!”
列车风驰电掣般飞奔着,王瑞田却觉得它在地上爬。此时他像一名出征的将士,恨不得插上双翅,扑向那片凝聚着他志向的黑土地。
“就职演说”时,王瑞田对120名直勾勾地盯着他的干部战士最后表态说:“大伙儿瞅着我的样子干!”
北大荒的春天虽姗姗来迟,春播开始了,为了抢时间,王瑞田和战士们在地头支起帐篷,没日没夜地苦干,渴了喝口冰水,饿了啃口干粮,困了倒在帐篷里打个盹,按季节将2000亩小麦和大豆播完。秋后,农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收成,当年就扭亏为盈。
丰收的喜悦,使王瑞田更热恋这片黑土地。他在劝妻子到农场的信中,把北大荒的好处道了个遍:什么“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什么“人参、貂皮、鹿茸角”,什么“地肥得插根筷子也能发芽”……说得她动心了。待她只身带着孩子千里迢迢从冀中平原赶来时,才明白了丈夫的话只讲对了一半。冬天,两三尺厚的大雪把屋顶压得喀喀作响,屋里冷得像个冰窖,睡觉得戴着皮帽子;夏天,成群的小咬、蚊子、牛虻防不胜防。最让她受不住的是丈夫和士兵那干起活来不要命的劲。农忙季节,丈夫常常几天不着家,偶尔回来,累得像个“醉汉”,倒下就睡。一次丈夫被蚊虫咬伤后发高烧,昏迷不醒,住进医院。但不等烧退,他就跑了回来。她急得又是劝,又是怨,到底没能把他拦在家。时间长了,她知道,丈夫的一颗心已拴在这片黑土地上了。
1978年的一个夏日,王瑞田正在地里锄草,突然收到老家发来的电报:儿子溺水身亡,双亲病重。在同志们的再三规劝下,王瑞田和妻子赶回老家。在家3天,他忙着料理丧事,为老人请医生看病,不等父母病愈就急着买了返场的车票。临行前,他来到掩埋孩子的地方,向儿子道别。他淌着眼泪说:“孩子,爸爸对不起你!”说罢,拉起哭倒在地的妻子向车站奔去。
1985年秋,上级领导考虑王瑞田已在北大荒干了13年,打算把他调回北京。征求他意见时,王瑞田却动情地说:“办农场我情况熟,我舍不得离开这里!”王瑞田继续留了下来,到另一个农场任了场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