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不问鬼神问苍生——与浩然、林汝为的谈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1-20
第8版(副刊)
专栏:

  不问鬼神问苍生
——与浩然、林汝为的谈话
朱汉生
一个偶然的机缘,和朋友来到三河县段甲岭镇,访问电视连续剧《苍生》剧组,正巧碰上了原作者浩然同志。
浩然五十开外,身体硬朗,朴朴实实,确像一个农民。虽然初次谋面,但却十分坦诚,谈得投缘,一见如故,话题很快就转到《苍生》的创作。
浩然说:“我在‘文革’中走过弯路。只有再走上直路,才是对自己最好的解释和表白。
“我1949年在三河县入党,就在这儿懂得了三条基本道理:从猿到人;劳动创造世界;共产党闹革命要搞社会主义。经过40年的风风雨雨,我重新回到这里,下决心‘甘于寂寞,安于贫困,深入农村,埋头写作’。通过生活与艺术实践,重新认识历史、生活、文学和自己……
“我又跑了不少地方,交了许多新朋友,读了大量的书,想从时代发展的高度重新审视自己,展望未来。
“通过反思我确信:农村必须进行改革。可是在改革中农村的许多复杂现象又使我困惑不解,难以把握。比方说,共产党员,农村干部,是自己带头先富,还是首先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我每年平均80%的时间都呆在县以下的村镇,干部和农民向我吐露情怀,诉说自己的喜怒哀乐,新的现实迫使我思考并寻求答案,于是,产生了创作冲动,想把目前农村的真实面貌展示给农民们看,给改革时期的农村做个历史纪录,摄下一些心灵和精神的面影。我是个农民作家,应该成为农民的忠实代言人,我要‘颂苍生,吐真情’。
“作家是靠作品活着的,作品是靠真实生存的,什么是作品的真实?它是真实生活和作家对真实生活的感受相结合的产物。而作品又是作家灵魂的影像,通过作品才能准确地揭示一个作家品行的真实面貌。
“《苍生》就是我在人生道路上受到挫折而未沉沦,重新认识生活与自己,重新思考的结果……”
当我们得知,这个戏的导演就是以《四世同堂》、《便衣警察》蜚声全国的林汝为时,便紧紧抓住了她,问她为什么要拍《苍生》?
林汝为说:“我在农村长期生活过,我喜欢农民,浩然笔下的农民,正是我所了解的。《苍生》深刻地揭示了传统文化在农民身上遗留下来的好东西和坏东西,这些在改革时期就转化成动力或阻力。浩然写出了‘人人心中所有,个个笔下所无’的独特感受,非常有价值。可是今天能有多少农民去读长篇小说呢?所以我要把它搬上荧屏,把它交还给八亿农民。”
我问她为什么老是采用现实主义表现手法,不嫌陈旧吗?林导演回答得十分爽快:
“我离不开现实主义是因为广大观众更习惯于接受现实主义。我本人并不反对现代主义,甚至还欣赏某些超现实主义的作品,我欣赏我们的新的一代导演,他们确实才气横溢,可我在拍戏时却不能照搬。艺术如果是单纯地自我欣赏,就可以不必考虑艺术形式,只要个人过瘾,沙龙小圈子认可就行了。可是八亿农民还处于文化的饥渴状态,我首先要考虑他们的需求,要反映他们的生活,让他们爱看才成。中国老百姓一下子还接受不了过于抽象的东西。实验性作品可以搞,只能是小范围的,不能花钱太多,超前意识也是需要的,这样艺术才能发展,但是艺术形式的变化应该基本上和广大观众的审美情趣变化同步,距离太大,观众不看,创新也就失去了意义……”这两位艺术家的谈话,尽管内容不同,但首先都在考虑“我”和“苍生”的关系。也许,正是这些不问鬼神问苍生的人们,才是时代的战士!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