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星火财神——记国家星火奖获得者杨建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1-21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星火财神
——记国家星火奖获得者杨建秋
郭梅尼
一阵阵欢快的喇叭声,在太行山的丛山峻岭中回荡。一辆大型客货车,披红挂彩,从临城县的桐化村开出。喜气洋洋地给内丘县送新媳妇来了。
多少年来,贫困的太行山人,自家的生活都顾不上,娶个媳妇更是难上难。
可是,现在这出嫁的姑娘,不光没要一分钱的彩礼,还倒贴了七八百元。
是图小伙子家有钱有势吗?不,小伙子家就是个普通农民,既没权,又没钱。到底是什么无价之宝吸引了姑娘,联成了这门亲事呢?
    一
新郎名叫杨建秋,是河北省内丘县“杨建秋技术服务集团”的负责人。近十年来,他在太行山的穷山沟播撒科技星火,徒步行程6万多公里,为山区人民培训出技术骨干5000多人,纯增经济收入3000万元。山区人说:“拜佛求神,不如小杨这个活财神。”
最近,我见到了这位“播火神”。他瘦瘦的身材,个儿不高,那红红的脸膛,淳朴的气质,叫人一看就想起太行山区那红红的柿子树。
“1979年,我差11分没考上大学。开始,我有些灰心丧气,不知今后的人生道路怎么走?”杨建秋和我谈起了他十年来走过的曲折道路。“后来,我认识到路就在脚下,成才要从身边做起,便立志要改变家乡的穷面貌。家乡的柿树很多,就是不结果,我便选定了用科学技术攻下柿树丰产的课题,我白天搞试验,晚上看书学习科技知识。
“在落后的山村搞科学试验可不是轻而易举的。那天,我把家里的柿子树修剪了,邻居们就喊着:‘快看啦,小秋把树剃成和尚头喽!’我爹回来一看,气得大骂我‘败家子’。他一把抢过我的书,扔到灶坑里烧了,还骂着:‘你给我滚!我这个家再不准你回来了。’那天晚上,我在村里的桥下躲了一夜,难过得哭开了。真难啊!村里人骂我没出息,有的甚至说我是神经病,成天爬在树上看书、记录,不知我在干什么。家里人劝我‘别胡闹了,好好干吧,混富了给你娶个媳妇。’
“不管人们怎么说,不管有多难,我坚信一条:科学是真理,只要坚持试验,一定能取得成功。果然,到秋收时,别人家的柿树还是稀稀疏疏的不见挂几个果,我家的柿树由头年的250公斤,一下提高到1000公斤,翻了两番。卖柿子那天,我爹高兴地从他卖柿子收入的200元钱里,拿出40元钱给我,说;‘小秋,你爹是老脑筋,不懂科学,错怪了你。这些钱给你,去把那些书买回来吧!好好学习,把咱家的树再好好搞搞。混富了,给你娶个媳妇。’”。说到这儿,我们都会心地笑了。
农民是讲实惠的。看到杨建秋家的柿子丰收了,村里东家也来请,西家也来叫。第二年,村里60%的柿树都经杨建秋修剪过。当年,全村柿子总产量由头年的2万公斤提高到4万公斤,翻了一番。
    二
杨建秋依靠科学技术改变家乡面貌的事迹,在内丘县传开后,1982年秋后,“开发太行山”的现场会,在小杨的家乡举行。小杨在柿子树下生动地介绍着几年来的经验,理论知识讲得通俗易懂,成果累累让人心服口服,一些县科委主任听了又惊又喜。
“我们给你高薪,请你到我们临城县去传授技术好吗?”现场会上,临城县科委主任提出。
小杨说:“高薪我并不感兴趣,把技术传播给更多的地方,让更多的人富起来,我倒非常愿意。”
1982年10月,杨建秋来到临城县桐化村搞试点。
小杨进村一调查,才知道村里3500棵柿树,2000多棵都得了病,不结果。到底是什么病,当时他也不懂。老百姓说是“癌病,没治了”。小杨查找资料才知道是“柿疯病”,目前尚没有治疗办法。
“要攻下这个难关。自己不会,可以请教老师。”
杨建秋跑到石家庄果树研究所、河北农大等地,请教了一些专家。他们说,这种病病源不清,传染途径不清,更不知怎么治法,在国内尚属空白,没人敢搞。老师们还从栽培学和植保学上帮小杨想了一些办法。小杨想,果树以一年为周期,如果治疗方案不好,这一年就完了,必须尽可能搞一个有效的方案。
杨建秋吸收各路专家的意见,制订了一个技术方案,决定采用打针、输液、浸根、嫁接、移栽、换土等15项试验,131个技术处理,在450棵树上进行试验。
听说要给树打针、输液,桐化村的村民们就炸了锅了。“宁可看着树慢慢病死,也不能让他给扎死啊!”谁也不让在自家的树上试。村里的武队长比较开明,让小杨先在自家的树上试。
“胡闹,那树又没血管,咋能输!”群众议论纷纷,早就断定他要砸锅了。
“不,树跟人一样,它也要吸收养料,它也有它的‘血管’。”小杨懂科学,信科学,经过反反复复的试验,他终于找到了树的“血管”,药液一点一滴顺利地输进了病树,眼看着发黑的树叶变绿了,打蔫的树精神了。
给树打针输液非常严密而繁琐。每次注射后,两小时内必须及时记下变化的数据。当时,他在20棵树上打针,在30棵树上输液,还有其它多种试验,忙得小杨恨不得长出8条腿。武队长的闺女艳芬便帮助小杨观察、记录。
过度的劳累,使小杨病倒了。那天,小杨正躺在床上,忽听外面下暴雨。
“哎呀,输液瓶还正挂在树上输着,情况到底怎样了?”他翻身下床,冒雨跑到山上……
艳芬来给小杨送观察记录,发现人不见了,心想:“他病得昏昏沉沉的,莫不是摔到山岩下……”
啊——!!山岩下躺着一个人。艳芬奔过去,只见小杨浑身泥水,衣裳也挂破了,胳膊腿都摔伤了。
“小杨,小杨!”艳芬焦急地呼喊着,小杨昏迷不醒。艳芬急忙把小杨背回家,经医生抢救,小杨才醒过来。
“我们怕你要过去了。”艳芬妈抽泣着说。武队长强忍着眼泪说:“为了治柿癌,也不能连命都不要了。”
秋天,那些得了“柿癌”的树上挂满了红柿子,拖拉机、汽车在柿树下忙着运送。桐化村的柿树产量由7000公斤猛增到4万公斤,第二年,这个村就摆脱了贫困。
那位帮小杨观察、记录、从山岩下把小杨背回来的姑娘,就是本文一开头写到的新媳妇,是“科技”这个无价之宝给他俩联了姻,是小杨那颗为了山区人民致富的赤诚之心,吸引了姑娘。
那两年,杨建秋还在临城、赞皇两个县普及推广果树管理的科学技术,踏遍了沟沟岭岭,把科技星火送进千家万户。1984年到1986年,这两个县的果树,几乎都获得丰收。临城县当年柿树产量就由35万公斤提高到90万公斤,翻了一倍多,1985年又提高到175万公斤;赞皇县由75万公斤提高到195万多公斤。
    三
几个县都争请这位财神,经过反复考虑,杨建秋来到内丘县西部最偏僻、最贫困的白鹿角乡。在白鹿角乡,他又选了最贫困的大恶石村作为试点。
这里为什么这么穷呢?
是山穷水穷吗?小杨来到地里调查,只见满山遍野的柿子树、核桃树,树杆都很粗,早该挂果了,可树上就稀稀疏疏地看不见多少果子。
“不,这儿不穷,资源很丰富。如果让果树上都挂满了果,变资源为财富,这儿很快就能脱贫。”他和村干部签订了一年脱贫的技术合同。
“如果按我的做法生产造成了损失,我包赔。”
“你赔得起吗?拿啥赔我们?”有的村干部怀疑地问。
“以我的全部家产抵押。”
技术合同盖上了双方的印章。
“看他倾家荡产,砸锅卖铁吧!”一些群众走出村委会,议论纷纷,谁也不能相信,这么穷的村一年能翻身。
合同签订后,杨建秋马上组织了15人的专业队,又搞了科技示范区。
开始,群众抵触情绪很大,看见柿树被修剪成和尚头了,又急又气,骂专业队是“柴禾队”,把树都破坏了。但专业队都是初中以上的知识青年,容易接受科学技术,他们很积极干,加上党支部书记很支持,工作渐渐推开了。
这个村,不仅有很多柿树,还有1500棵核桃树。核桃的经济价值比柿子高得多,但这些树几乎看不见果,平均一棵树才结一公斤多。对核桃树的科学管理技术小杨不懂,他就一边学习一边调查原因,找出了这些核桃树是受到核桃举枝蛾危害,刚一结果就被虫吃了,果实便大批脱落。
杨建秋拿着干粮,背着水壶,提着马灯来到山上,在他标上号的树上进行观察和记录,终于及时治服了这种害虫。
“那一年,就采取了这一项措施,村里的核桃一下就增产了9倍,由原来的1500公斤,提高到1.5万公斤。”回忆起这桩事,小杨兴奋地对我说:“这件事使我认识到,我如果不坚持三天两夜,严密观察害虫,准确掌握它的孵化期,这项技术措施是不会取得这么好的效果的。这件事使我认识到,光有科学知识,相信科学技术的威力还不够,要使科学技术真正转化成生产力,必须有严格的科学方法和吃苦的精神。”
秋后,柿子树产量由2.5万公斤提高到7.5万公斤,增值1.5万元,核桃增值3万元,养殖增值2.5万元,还有新嫁接的板栗、大枣和新栽的苹果树,为今后的致富打下了基础。当年,全村总收入由4.5万元提高到11.5万元,人均收入由165元增到421元,超脱了贫困线,大恶石村一年就翻了身,群众的经济生活大大改观了。当年,村里就修了80多间漂亮的新房,家家户户安上了自来水。过去,67户人家有23个光棍,现在16个娶了媳妇,本村的闺女也不外嫁了。老乡们深深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威力。他们说:“上级年年给俺村救济粮、救济款。给粮给钱,不如给个科技人员。”“不是山穷水穷,是俺们不懂科学脑瓜穷。小杨,好好用科学开化开化俺村人的脑瓜吧。”大伙要求修座培训楼,培训自己的科技干部。群众劲头一上来,十几天功夫就盖好了。
1987年10月22日那天,村里在新盖的楼里为杨建秋开了庆功会。村民们敲锣打鼓,喜气洋洋,男女老少又唱又跳。他们买了5尺长的一个大红匾,上写:“传送技术,为民致富”,用红布包着,边上挂满了绣球。支书代表全村把大红匾奖给杨建秋。党支书在会上说:“俺大恶石村,过去家家户户供财神,村里还修了个庙。可是,年年烧香求财,俺还是那么穷。小杨才是真正的活财神哩!”
    四
1987年12月22日,全国“科技双放”经验交流会在石家庄召开,杨建秋在会上介绍了用科学技术带动大恶石村一年脱贫的事迹,国务委员宋健同志听了非常高兴,鼓励说:“你干得很好!如果全国广大在乡知识青年都像你一样,农村的穷面貌就大大改观了。你要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为山区人民服好务。”
10年多前,杨建秋高考落榜时,不知自己的人生道路应该怎么走。在穷山沟播撒科技星火的实践,使他认准了自己的人生道路,使他由一个落榜青年,变成了全国劳动模范,获得了国家科委颁发的星火奖,1987年又破格被评为农艺师。
在杨建秋的床头贴了一句话:
“人生的价值等于他对社会、对人民作出的贡献。”
              (原载《科技日报》,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