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控制投资增长的重点是压缩投资信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1-22
第6版(理论研究)
专栏:

  控制投资增长的重点是压缩投资信贷
耕之
固定资产投资是社会总需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81至1988年期间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大大超过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同时还由于消费需求膨胀,致使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严重失衡,导致了明显的通货膨胀与社会经济生活的不稳定。控制投资的过快增长是近期治理整顿的一项重要任务,实现这一目标,重点应是压缩固定资产投资信贷。
1981至1988年,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10.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2.1%,其中国内银行贷款完成的投资每年增长达30%左右,8年间国内贷款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提高了约10个百分点。从国家银行信贷增长看,1981至1988年各项贷款余额年均增长20.3%,其中固定资产投资贷款增长速度高达51.7%,投资贷款占各项贷款的比重从1980年的2.3%提高到14.8%。同时,非银行金融信托投资机构蜂拥而起,各种债券、股票大量发行,成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张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银行发放固定资产投资贷款,是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变化以后银行信用发展的客观要求,它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财政投资和企业自有资金的不足,对于企业技术改造和列入国家投资计划的能源、交通等重点建设具有促进作用。问题是固定资产投资贷款发放过多,大大超过信贷的承受能力和经济增长速度,结果,势必扩大银行信贷收支差额,被迫增加货币发行。1981至1988年,我国流通中货币从1980年末的346.2亿元,猛增到1988年末的2134.03亿元,增长5倍多,而同期国民生产总值只增长1.2倍。这样,货币大量超经济投放,货币形态的社会总需求超过了实物形态的社会总供给,结果必然导致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
从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考察,问题更加明了。我国目前投资资金来自财政投资、国内贷款、利用外资和自筹以及其他投资等渠道。一般而言,财政投资规模首先要受预算收入的约束,即使有赤字也显而易见,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利用外资是对国际资源的一种利用,相对应的是国外设备与技术的引进,只要不超过外债偿还能力,其数量应该说是适度的;自筹及其它投资,是企业、部门、地方及城乡居民对社会产品的使用,它与消费对社会产品的使用相互消长,但在信用膨胀和经济结构不合理的情况下,仍会成为投资需求过大的一个重要因素;银行发放投资贷款,是银行信贷资金运用的一个组成部分,其规模取决于银行信贷资金增长与生产、流通所需要的正常流动资金贷款的多少,由于我国货币发行的软约束与过旺的贷款需求,投资贷款的增长有可能超过信贷资金的承受能力,从而推动投资过快增长。
现实情况是,1981至1988年,财政投资比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慢一半多,财政投资比重连年下降,已无力调节社会投资总量与承担国家重点建设的任务,因此,不宜继续压缩,相反需要在逐步提高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的基础上增加财政投资;在利用外资方面,近10年虽有较快增长,但出口能力明显提高,偿债率只及国际公认偿债率的一半,应该说还有潜力;自筹及其他投资居高不下,目前已占全社会投资的2/3,其本身就有信贷超投放带来的虚增因素,适当控制和推迟部分自筹及其他投资,从全局看是必要的;而投资信贷增长则明显过快,从严控制其发放,不仅是抑制社会总需求和治理整顿的需要,也是实现投资总量平衡的关键环节。
投资信贷不仅是银行发放投资贷款的一种信用活动,重要的在于它也是通过银行信用方式从事固定资产再生产的一种生产活动,因而其信贷资金运动就必然受固定资产再生产规律的支配。主要的是两条:一是固定资产投资,尤其是基础工业的生产周期长,建设物资需求大;二是在一个较长时间内只有投入而没有产出。这决定了投资信贷的发放,不仅要看有没有信贷资金,更要看社会上有没有相应的建设物资;而其贷款的长期性,使它不像短期周转性贷款那样直接参与再生产过程的资金循环,一边投入,一边产出,而是几年、十几年只有投入而不能向社会提供任何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这样如果发放过多,对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冲击将要延续一个较长时间。在社会投资需求已经偏大的情况下,重视压缩投资信贷就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要加强对金融信托投资机构与债券、股票发行规模的宏观控制。据统计,约有700至800亿元的资金分散在金融信托投资机构,其中有相当部分用于加工工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这样不仅扩大了投资规模,还增加了产业结构、经济结构调整的难度。大量发行债券、股票,在一定时期如果不以相应收缩银行信贷规模为前提,必然扩大银行信贷差额,增加货币发行,导致信用膨胀。社会上的资金就那么多,债券、股票只是对其一部分资金使用权的重新分配,并不能增加社会资金总量,企图通过扩大债券、股票发行增加建设资金的想法是脱离我国实际的,实践证明也是行不通的。哪种信用方式更有利于经济的发展,要从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全局出发考虑各自的数量与比例。目前,特别需要统一紧缩信贷的认识,扭转货币超经济发行的状况,作好对全社会信用规模的监测与控制,在坚持财政、信贷、外汇、物资平衡的基础上,确定债券、股票的发行额度,从而使整个投资信贷的增长与经济的增长相适应,与建设物资有效供给的增长相适应,以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