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不忘木帆船——科威特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1-22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不忘木帆船
——科威特见闻
本报记者 安国章
最近,记者应邀到科威特采访。尽管来去匆匆,但科威特这座新兴的沙漠城却给我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清晨,飞机掠过平静的海湾,抵达其北端西岸上空。临窗俯视,只见光秃秃的大漠旁边,有一片辉煌的灯火,宛如一颗巨大的珍珠镶嵌在沙漠与大海之间。科威特到了。
乘车穿过沙漠中的高速公路很快进入了市区。映入眼帘的是宽阔整洁的街道;美丽的街心花园;装饰美观的商店,川流不息的各色轿车。在超级市场里,从高档消费品到日用百货、食品应有尽有,蔬菜、水果品种繁多、干净新鲜。不过这大都是进口的,所以价格较贵。陪同我们的新闻部官员纳赛尔在谈到科威特人的生活时说,“今年人均收入是多少,没有最新统计数字,但起码不会少于1.8万美元,位居世界前列”。纳赛尔接着说,科威特全国目前有180多万人口,大约平均两个人一辆汽车,科威特人一般不再从事体力劳动,而由外籍人去做。教育、医疗全部免费,就是临时来科威特的外籍人生病住院也分文不收。
不过,富有富的难处。科威特政府除考虑石油时代以后的日子外,非常重视对国民尤其是对青年的传统教育。新闻大臣哈马德在接受我们采访时说:“这是当前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我们的作法是使人们不要忘记过去。”古时候,科威特是一片沙漠。大约在18世纪初,萨巴赫家族从阿拉伯半岛南部到这里定居。他们用土造房,筑土墙把村子围起来,以防外敌和大自然的侵害。在阿拉伯语中,科威特一词意即“小小城堡”。它一面临海,三面是广袤的沙漠,没有山脉也没有河流,雨水稀少。科威特人世世代代以出海打捞珍珠为生。如今它一跃而成为富国,当然是开采石油带来的。为了让人们不忘往日的艰辛,科威特国家博物馆里至今仍陈列着人们过去使用的简单、粗糙的生活用品。在今天的科威特,你无论走到哪里,几乎都能看到反映石油时代以前科威特人同大自然搏斗以及当时所过的艰苦生活的实物或画面。50年代国家元首的行宫仍旧原样保留在沙漠中,供人参观。说是行宫,其实只不过是中国人所说的“干打垒”平房,屋里闷热难当。科威特市分为许多行政区,每个区都仿古修建了土围墙、土城门,作为区的标志。虽然这些低矮的建筑从风格到色调与现代生活不大谐调,但它却好像在默默地告诉人们,先辈的生活如此艰辛,今日的生活来之不易。
在海滨大道距市中心不远有一木帆船港口。这里称得上是过去科威特人生活的缩影:码头上杂乱无章,几十条陈旧木船聚集港口,穿着不整的渔民各自忙着手里的活计。据介绍,他们多是科威特人,他们出海打捞珍珠倒不是为了挣钱,而是为了体验祖辈们的艰苦生活。在科威特,不论走进豪华的五星旅馆,还是步入政府部门的办公大楼或是跨入市场商店,木制帆船的模型及张贴画到处可见。我曾就此问过一些科威特人,他们解释说,“这些既是装饰品,又是很好的教育实物。它告诉人们,简陋的木船曾是科威特人在这块土地上赖以生存的工具,看到木船会想起过去,祖辈们的勤劳、勇敢和艰苦创业的精神将永远激励后人奋发进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