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西滨侨乡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1-22
第8版(副刊)
专栏:

  西滨侨乡情
甘景山
这里的蓝天吸引着我,这里的大海吸引着我。
这里千千万万海外侨胞建设家乡的热情与贡献更吸引着我!
西滨侨乡“环溪枕海,冠紫衣罗”,平畴绿野红瓦白墙交相辉映,构成一幅风光秀丽的画卷。
这里是冲积平原,土地肥沃,可是,解放前的近百年间,水利失修,土匪如麻,天灾人祸,许多人只好背井离乡,漂洋过海谋生。西滨流传着一首歌谣:西滨海田畴,十载无三收;农民多辛苦,相率走南洲。
西滨村第一个南渡菲律宾的华侨名叫林启篇,他出洋时只有12岁;此后,这个村的百姓相继出洋。华侨虽身居他乡,然子孙不忘祖国,西滨村华侨为建设家乡,尽力尽责,祖国开放以来,他们已捐资数百万元!
海滨侨乡多丽日,今天又是一个好天气。40开外的老林开一部铃木摩托车,带着我在宽阔的田间公路上飞驰。他是西滨侨乡建委会、西滨中、小学建校董事会董事长,还是中外合资的一个罐头厂的副厂长。他对侨乡的一切了如指掌,一边开车一边滔滔不绝地说:
“这条公路才修几年,是一位姓林的华侨带头捐资修建的,全村像这样的公路修了8条,可以通到每个自然村。可是在过去,除了泥泞小道,没有一寸公路。公路修好了,就在路边造起防风林。海边台风多,年年有风灾,现在造起防风带,挡住台风了。”
我抬头一看,木麻黄防风林遮天蔽日。没跑几里路,老林突然刹住车,停在一座六角形避雨亭前说:“你看看这座亭,也是林先生造的。像这样的亭全村有十数座。”
亭是大理石建的,雕工细致,有狮,有龙,还有对联:松荫西林路,棋声滨海亭。
华侨热心家乡建设,尤重教育,用侨资兴办了许多家乡镇企业,可是最重要的是华侨们倾注心血兴办小学、中学教育事业……
说话间,摩托车已驶进西滨中学大操场,在操场东边的“觉新亭”跨下车。抬头一看,上书“觉新亭”几个金字,亭柱刻有对联:建设家园事业千秋盛,举办教育芳名百代荣。
西滨地处晋江下游,修溪开河修路,路桥数十座,有怀乡桥、鸳鸯桥、关帝爷桥等等,均为华侨所建。留芳碑上有一对联:“维修益众康庄道,茂引利民幸福泉。”
他们还捐资建供水站、引自来水,“幸福泉”就是指引水。老林说,在晋江县,西滨村是第一个有自来水的农村。
摩托车风驰电掣,穿过一村又一村,越过一桥又一桥。老林指着崭新的一长列教室说:“西边是中学,东边是小学。”老林带我参观时,正遇校副董事长,他指着老林说:“建设侨乡,也有他的一份功劳……”
原来,陪我参观的老林是个外贸干部,他看到家乡落后,心里十分着急。可是,“文革”期间华侨往往被当做“特嫌”,因此,老林同其他干部一起,只好搞“地下活动”,秘密同回乡的华侨联系,组织“西滨侨乡公益事业建委会”,逐步集资,直到粉碎“四人帮”才公开活动,成立董事会。归国老人们还成立了“老人会”,参加教育工作,开展文明建村活动,调解民间矛盾,弘扬社会好风尚。
从“老人会”活动中心出来,夜幕已经降临。我们在老林新屋门前的石坪上露天就餐,剥着海蟹和白煮虾,畅谈侨乡今昔。一会儿,明月当空,从田野传来一阵阵悦耳的吱吱虫鸣;从教室传出琅琅读书声;还从不远处飘来悠扬的“南音”。老林说,侨胞和港台同胞都喜欢听南音,还成立南音协会。每年,海外侨胞还专程回乡听南音。
一曲曲、一阵阵南音,萦绕在侨乡的夜空,回荡在侨乡人民的心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