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阅读
  • 0回复

“挖山不止”的前南峪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2-05
第2版(国内新闻)
专栏:

  “挖山不止”的前南峪
赵晨亮
地处太行深处的河北邢台县前南峪村,相传是愚公老人带领子孙挖山开路的地方。近些年,前南峪人继续挖山不止,治穷治愚,彻底摆脱了贫困面貌,被人们誉为“当代新愚公”。
现在,这里的8300亩荒山全部绿化,植被覆盖率达93.6%,林木覆盖率达84.3%,成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他们请科技进山,果茂粮丰,目前果品年产量达48万公斤,比1977年增加6倍,粮食总产量比1977年翻了一番。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840万元,人均年收入2350元,成为太行山最富的村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前南峪党总支从本地实际出发,制定了长远治山治水的规划。提出“当十年干部,创百年业绩”,把全村367个劳动力根据每人的技术特长,分别优化组合为农业、林业、畜牧业、工副业等4个专业队、24个专业承包组,带领村民向太行山开始新的进军。有人见前南峪人还在刨山,就说:“别傻干了,愚公早过时了,你们挖了20年的山,挖出了几个钱?”他们没听这些劝告,带领村民继续挖山不止。1980年以来,前南峪向山场投工70万个,共动土石280万方,修造沟状梯田3680亩,果树梯田1280亩,果树坪76400个,营造经济林4400亩。新栽树苗83000株,修建塘坝25个,谷防坝768道,搞了三处截流工程,修了三个扬水站、8300米防渗渠。辛勤的汗水,奠定了致富的根基。
这里从明朝就开始引种板栗,到1977年已有板栗树1.38万余株,但产量很低,株产量一直徘徊在5公斤左右。党总支书记郭成志“三顾茅庐”请来了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农民技师王金章。王金章被前南峪人的一片赤诚所感动,毅然决定留下来与前南峪人一道改变山区面貌。前南峪人在专家的指导下,把板栗种植改粗放管理为肥水管理;改自由生产为实膛修剪;改劣种实生繁殖为优种嫁接繁殖;改稀种为适当密植;改青打堆贮为自由脱落、沙藏栗实,以及加强病虫害防治等,终于创出了一条太行山板栗高产之路。现在,全村板栗总产量达6万多公斤,比1977年增长二倍多,仅板栗一项实行科学种植就增加收入120万元。
前南峪人尝到了科技进山的甜头。他们又相继和河北师大、北京农机学院等28个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了经济技术协作关系,先后造成十条高标准经济沟,建成一处目前全国最大的苹果园滴灌工程,可灌面积1470亩。同时他们还利用当地资源,向太行山要宝,建起了两座化工厂,工业年产值600万元,利润162万元。科技进山使前南峪的经济实现了新的腾飞。
11个年头过去了,党的富民政策使前南峪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村一至九年级学生全部实行免费教育;村民口粮全部免费供给;水电费、医疗费集体分别承担60%和70%……但这还不是他们目标的全部,他们说:前南峪人要为开发整个太行山做贡献,让太行山老区人民共同过上富裕的日子。1982年,这里成立了“太行山板栗技术开发中心”,为两省八县143个乡培养了38700多名技术员,派出了3200人次技术骨干到它乡传授技术,无偿提供果树接码142万个,还帮助附近村办起了18个工矿点……前南峪已成为综合开发太行山的辐射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