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三角债”探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3-13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资金问题面面观

  “三角债”探源
本报记者 皮树义
(一)
“三角债”,仍在缠绕着企业。
去年第一季度,全国企业间拖欠总额约有1085亿元。此后,银行几次投入启动资金,并帮助企业清理拖欠,累计清理“三角债”700亿元,然而,目前全国企业间拖欠总额却仍有1000多亿元。
企业为三角债苦恼。为了讨回欠债,厂长、经理们绞尽脑汁,一支支讨债大军穿梭往来。“讨债学”应运而生:支派女人法,拖儿带女法,哭哭啼啼法,软磨硬泡法,绝食抗议法……五花八门。一些企业无钱买原料,面临停工停产的威胁。
冤有头,债有主。“三角债”源头在哪里?前清后欠的症结何在?
(二)
资金的循环是经济运行的反应,经济运行制约着资金的循环。企业“三角债”早已有之,只是从1988年下半年以来日渐突出。这是经济过热的一个后遗症,也是治理整顿过程的一种负效应。
让我们先从企业流动资金的角度观察一下。经济发展过热,基本建设膨胀,原材料价格上涨,加之企业生产规模过大、资金使用效益降低,使企业流动资金需要量大大增加,而企业自有流动资金却严重不足。
企业补充自有流动资金能力很弱。1983年企业流动资金由银行统一管理以后,财政停止对企业增拨流动资金,要求企业从留利中补充,而许多企业反映留利少、集体福利欠帐多,很难拿出钱来补充自有流动资金。北京印染厂总会计师刘荣环算了一笔帐:去年该厂留利148万元,交给国家15%能源交通基金、10%的预算调节基金后,还剩下110万元,可光是职工医药费就要花去100万元。据南京市工商银行对该市216户企业的调查,从1984年到1989年,这些企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14%,而自有流动资金年平均增长仅为3.2%。
新建、扩建企业和企业技术改造新增的生产能力所需流动资金没有着落。虽然国家规定要自筹30%的自有流动资金,在基建投资中解决,可是在经济的过热状态中,大家都在忙着大干快上,搞更多的项目,固定资产投资本身都紧张,哪还顾得上解决流动资金问题。
据统计,1983年全国预算内工业企业自有流动资金占全部流动资金的比重是39.5%,到1988年只占18%。这样,企业只能靠银行贷款来维持生产经营。千家万户要钱,银行一家拿钱,治理整顿一来,银根一紧,企业资金供应困难,资金周转自然不灵,发生一些拖欠在所难免。
我们再从市场的角度观察一下。在银根紧缩的情况下,企业又遇到了市场疲软、销售不畅、产品积压的困难,进一步加剧了资金的紧张,这是造成企业大面积连锁拖欠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投入启动资金清欠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
居民消费需求得到控制,商品回笼减少。据对19个城市调查,1989年有相当一些居民家庭实际收入水平下降,加之保值储蓄吸引了大量存款、消费者等待观望等因素,造成现实购买力减弱。一部分消费品价格过高,质量不好,花色品种少,销售渠道不畅,也造成了积压。去年社会商品零售额比上年实际下降了7.6%。
生产资料需求减弱。1989年全国物资系统销售生产资料实际比上年下降了18.2%。过去一向紧俏的铜、锌、铅、铝等有色金属和塑料、化工原料也出现了积压。压缩基本建设,一些工程下马,这些工程原订的设备定货合同被取消,企业按原订货合同已生产出来的设备积压,无处收回货款。
据统计,到1989年底全国预算内工业企业产成品资金占压约860亿元,比上年增加60%。大量的产品积压使企业流动资金大大增加,资金循环受阻。
从产品到商品,也就是在市场上卖出去,马克思称之为“惊险的一跳”。跳不过这个关口,产品的价值就不能实现,资金就不能循环,企业就会陷入连锁拖欠的泥坑。在这样的情况下,向大中型企业投入启动资金来维持生产,只能是生产出一批新的积压产品,资金前面投入,后面沉淀,造成新的拖欠。
计划内建设项目特别是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投资不足,普遍有缺口,也是造成拖欠的一个重要原因。到去年底,能源系统电站建设工程拖欠9家发电设备制造企业设备货款10.6亿元,这些发电设备制造企业则拖欠五金矿产公司材料款3.5亿元,今年进口材料急需的5亿元货款也无力支付。
治理整顿,紧缩财政信贷、控制需求,难免会带来一些阵痛,现在的阵痛正是为了将来的不痛。然而如何把握紧缩的力度,尽量缓解阵痛,增强企业的应变力?如何使治理整顿的措施科学配套,尽量减少负效应?这是清理“三角债”中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治理整顿中需要探索的问题。
(三)
清理企业“三角债”的关键是要解决市场疲软、产品积压问题,让产品跳过商品这个关口,这样投入的资金才会源源不断地流动起来。
工商企业、金融界人士对此提出了许多建议。
提倡合理消费,促进商品回笼。
——治理整顿期间,保持人民收入水平的一定增长幅度,使社会购买力有一定强度。
——恰当宣传过紧日子的思想,既要使人们树立艰苦奋斗的精神,又要使人们对经济前景有个好的预期,以促使人们合理消费。
——对某些属于集团消费而与老百姓关系不大的商品,可适当放松专控。
——抓紧处理积压产品,除了疏通流动渠道外,对价格过高和积压严重的产品适当降价。
合理选择资金投向,发挥启动效用,推动结构调整。
——确保国家计划内项目特别是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资金需要,不留缺口。这样,启动建设项目一家,可以带动一大串生产企业活起来。
——因建设项目下马取消订货合同而积压的设备,国家应拨出专项贷款予以收购,不应让生产企业背包袱。
——向商业部门注入启动资金,由商业部门择优选购工业品,即选购适销对路的产品,而不是简单地把工业积压的产品移到商业的仓库里;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商业部门要发挥“蓄水池”作用,适当进行储备,对超储这类商品所增加的费用,可考虑给予商业部门一定的补贴,以调动其积极性。
——按照国家产业政策,支持企业生产适销对路产品。对增加这类产品生产能力、提高质量、性能的技术改造,应给予资金保证。
清理“三角债”需要改善信用制度,加强银行对企业结算的监督。许多企业要求恢复托收承付制度。要制订必要的法规,保护企业的资金权益,惩治不合理拖欠,对不合理拖欠的企业予以罚款,并令其支付拖欠款的利息。要加强启动资金的管理,防止从局部利益出发、“压千家保一家”。
从长远来说,增加企业自有流动资金,才能提高企业的资金应变力。这需要国家通盘考虑,制订合理的政策措施,逐步增强企业补充自有流动资金的能力。企业也要加强管理,减少浪费,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从宏观、微观两个方面入手,实行综合治理,“三角债”这条沉重的锁链一定会解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