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洋货是怎样闯入国门的——洋货问题采访札记(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3-13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洋货是怎样闯入国门的
——洋货问题采访札记(中)
本报记者 潘岗
按常人想法,我国不仅有一道关税“大墙”——平均进口税率不仅比西方国家高得多,比发展中国家也不低,尤其是奢侈品,税率都定在最高一级。还有一道计划控制的“锁”——只要外贸部门不列计划,谁也别想进口。
事实怎样?且看看以下事例:
譬如食糖,尽管国务院早已明文规定要立足国内,可这几年糖进口逐年增多:1986年111.9万吨,1987年182.7万吨,1988年370.89万吨,1989年亦相当可观。何以如此?原来进口糖在税收和价格上可以得到一些优惠。
又如易拉罐。由于国家限制生产,去年产量约为6亿只,比1988年减少3亿只。然而,国内生产“限”住了,一些饮料企业,特别是沿海特区和中外合资企业,又利用税收上的优惠条件,进口空易拉罐。据不完全统计,去年上半年进口空罐5.8亿只,下半年至少进了2.48亿只。全年超过8亿只,比全国总产量还多38%。
因宏观管理上的漏洞,进口洋货获利更多,如果说这是“洋货”泛滥的主要原因,那么,经不住外商送礼和邀请出国旅游观光的诱惑,则是洋货风刹不住的另一重要原因。北京一些厂长“揭发”:由于购买进口产品可以借机出国考察、谈判和培训,一些单位为了搞到进口设备的通行证,便拔高本单位所需设备的技术性能,以国内产品性能达不到要求为由“漂洋过海”……
第三呢?在商业部的一次座谈会上,北京某大商场经理坦率承认,其经营的录像机都是从沿海一些地区“倒”来的二手货、三手货。由于这些地区进口商品可享受免税、减税待遇,一些单位便乔装打扮,设法转销。有人调查,目前南方一些省市进口散件组装的照像机年产近1000万台,超过我国产量的3倍多。
另外,沿海的走私贩私,更为洋货热浇了一瓢油。
以香烟为例。我国调高进口烟的销售价格后,走私洋烟的毛利率高达250%—350%。在暴利诱惑下,洋烟走私越来越多。1988年,仅广东省缉获的走私烟就达5.6万件,是1987年的2.8倍。去年上半年缉获7万件,是1988年全年的1.25倍。
有人对长沙市洋烟消费做过调查,目前充斥市场的洋烟,几乎都是走私、贩私进来的。去年1—6月,长沙市有关部门查获三起洋烟走私案,收缴洋烟150余箱,计人民币40多万元。
据海关总署统计,1988年查获的走私案,案值达2.3亿元,没有查获或查获没有立案的,数量比这还要多。
当然,洋货闯入,原因是很复杂的,外商的促销手段又很多,比如“变形金刚”一度在中华大地上成为抢手货,就与那变形金刚电视动画片有关。在国人还没有意识到时,它已经涌进来了。这是始料不及的。吃一堑,长一智,我们应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寻找从各方面扶持民族工业发展的办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