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杨朝仕怎样当县委书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1-24
第1版(要闻)
专栏:

  杨朝仕怎样当县委书记
本报记者 吴昊 赵兴林
杨朝仕是中共北京市昌平县委书记。
1988年7月,中组部在昌平召开全国12县(市)委书记座谈会。会上,杨朝仕有一个汇报发言,谈的就是怎样当好改革开放时期的县委书记。去年国庆节前,他出席了中组部召开的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先进基层党组织表彰会,被评为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他还在北京市优秀党务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做了重点发言。可以看出,对于如何当好县委书记,杨朝仕同志是越来越成熟了。
    在节骨眼儿上
当记者在采访中问到怎样才能当好县委书记时,杨朝仕同志几乎是脱口而出:“县委书记首先得是政治上的强者”。
去年4月23日,昌平县委得到消息说,地处昌平城的中国政法大学学生要在第二天上街游行。县委当即召开县属机关、单位、企业的负责人会议,会上杨朝仕提出“不参加、不围观、不尾随、不声援、不支持……”等“八不”原则,号召全县共产党员和全县人民抵制学生的动乱行为。第二天,当学生上街游行的时候,昌平街头冷冷清清,没有人响应,没有人凑热闹,连卖冰棍的老太太都把小车推到胡同里去了。游行者们沮丧地说:“昌平没戏!”
去年5月22日,是北京部分地区实行戒严的第三天。一些高校学生继续上街游行,设置路障,堵截军车,京城里谣言四起,动乱的指挥者操纵者得意忘形,以为就要天下大乱了。这时,杨朝仕同志主持召开了中共昌平县委六届八次全体会议。会上,他作了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的长篇报告,他说:
面对当前这样一个历史性的大转变时期,我们应当用正确的观点去观察党,研究党,树立起党的事业必胜的信心。近百年的历史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同样,进行现代化建设,也不能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在中国,除了共产党以外,其它任何政党都不可能担负起领导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历史使命。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我们党是伟大而坚强的党,是富有自我批评精神的生机勃勃的党,是密切联系群众并代表群众利益的党,是能够担负起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重任的党。
多么铿锵有力的声音,多么坚定不移的回答!
乌云压城,动乱的组织者们做着黄粱美梦,他们怎么也不会想到,就在30公里之外的中共昌平县委正在杨朝仕同志的率领下一致通过了加强党的建设的十条决定。
县委副书记任宝贵同志说,“朝仕同志越是在节骨眼儿上,越能表现出他在政治上的原则性和坚定性。”
对于这一点,昌平的干部和群众可以扳着指头举出许多事情,说明他们的书记怎样在风浪中始终使昌平这条“船”沿着正确的方向航行。
1985年,农村土地实行联产承包以后,一些地区集体经济解体,当时人心涣散,“包产到了户,不要党支部”的议论盛极一时,许多基层干部不知如何工作。杨朝仕经过5个月的调查研究,召开了一次县委全会,他一口气讲了10条意见,提出了发展昌平经济的指导方针,其中有这样两条,现在看起来,还十分重要,一、昌平要真正大发展,就必须在改革中使集体经济比个体经济发展得更快、更健康;二、要使人民生活真正富裕、幸福,就必须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同时抓紧。杨朝仕把“高标准、严要求,争上游、创一流”概括为“昌平精神”,号召全县共产党员在振兴昌平中坚定不移地发扬这种精神。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昌平县的工作和经济状况在京郊13个区县中总是排在后头。1985年以后,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昌平腾飞了。1985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还是6亿元,1987年达到12.6亿元。就在这时,朝仕同志又组织县委研究昌平进一步腾飞的策略,提出“以法治县,科教兴昌”的设想。到1988年底,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0.4亿元,在京郊两大文明建设百分赛中,夺取了北京市区县评比“三连冠”。
    讲“两句话”
杨朝仕是个农民出身的知识分子,真的是一个台阶一个台阶走上来的,他当过生产队长,村支部书记,公社的党委书记,县委组织部干事,县委副书记,1982年8月担任县委书记。1983年8月至1985年7月在中央高级党校培训部脱产学习两年,在他的身上,既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又有党的工作者的理论水平。他在许多事情上主张讲“两句话”,用辩证的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
在实行政治体制改革中,有人故意歪曲党的领导,淡化思想政治工作,甚至说什么“政工干部减一半,生产任务翻一番”,个别行政干部说什么“过几天书记一靠边,就该我们掌权了”。1987年12月23日,杨朝仕召开有1200人参加的全县党政干部大会,他开宗明义地说:“不论是谁,不论是出于什么动机,要是企图把党搞得灰溜溜的,绝不会有好结果。”他说,实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单位要讲“两句话”:既要积极、稳妥地实行党政分开,进行民主建设,又要毫不含糊地加强党的领导,强调组织性、纪律性,政治体制改革,要有利于加强党的领导,而不是削弱党的领导。去年,党的十三届四中、五中全会以后,针对有些地方由于强调了党的领导,厂长经理们的日子感到不好过,杨朝仕又专门召开企业负责人会议,他说现在还是要讲“两句话”:既要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委书记的作用,又要让厂长经理们理直气壮地行使他们的职权;谁要是把厂长经理搞得灰溜溜的,谁就犯了错误。在昌平,讲厂长经理负责制时,党委书记没有抬不起头来;讲党委书记的政治核心地位时,厂长经理也没有灰溜溜的。昌平的经济形势,去年没有因为动乱和反革命暴乱受到影响,全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7亿元,与“两句话”大有关系。
昌平县有2/3是山区和半山区,只有靠近京城的一部分是平原。过去的县领导也讲两句话,“既要重视山区工作,又要重视平原工作”,杨朝仕认为这种思路,看起来全面,稳妥,实际上是半斤八两,缺乏辩证的观点。经过调查研究,杨朝仕得出结论,昌平县平原虽小,但发展经济的重点在平原,昌平腾飞,应从平原抓起,抓住经济发达地区,带动经济落后地区。他认为过去总是强调把力量放在“改变后进面貌”上,其实,应该把力量首先放在发展先进地区上。他形象地比喻说:“一条笨牛,打10鞭子走不动一步,一条快牛,打一鞭子走10步,怎么能光在慢牛身上做文章呢?”因此他提出了“分类指导”的方针,强调这样两句话:集中力量抓好经济发达地区,带动和促进后进地区。后来,他又把这个思想升华为“大村工作法”,在昌平,先抓好150个骨干重点企业和50个5000万元以上产值的大村,以大村为龙头,带小村、带山区、带全县。事情果然出现了奇迹般的变化,如今这50个大村,就像50颗灿烂的星,分散在全县各地。50个大村的产值占全县321个村子总产值的一半以上。
1985年以来,杨朝仕在县内的重要讲话,共有50余篇,他运用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中国革命史等理论对党的建设、规模经营、反对平均主义、招标承包、法制建设、科学技术、企业管理、经济发展战略等几十个问题进行科学分析,深入浅出,联系实际,全县许多干部都认为听杨朝仕讲话,不仅可以提高认识,指导工作,而且也是一种享受,千人的大会场,杨朝仕做报告时,总是座无虚席,鸦雀无声。
杨朝仕相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可以征服人心的。1986年以来,全县共选送159名干部进大中专院校深造,在北京市规定的干部正规化理论考试中,昌平干部已有1485人结业。
    1——10——200——1200——40万
1个县委书记——10名常委——200名部、委、办、局、区、乡、镇的领导干部——1200余名基层党支部书记——40万人民群众——这就是杨朝仕头脑中的组织结构。
事情都是人干出来的,杨朝仕始终相信这样的论断。
杨朝仕抓干部,先抓县委一班人,尤其是先抓县委书记和县长的协调一致、团结合作。县长张耕同志用了一句昌平土话来概括他和杨朝仕的关系:“我们两个没说的。”杨朝仕认为,党的领导和行政领导“哥俩好”,是取得事业胜利的基本保证。有一次他在干部会上说,在数学上,1+1=2,在用人上,不完全如此,1+1可能大于2,可能小于2,也可能等于0,还可能出现负数。两个人拉车若不是朝着一个方向走,而是像拔河那样,把力量抵消,或者一个往前走,一个扯后腿,那就什么事情也办不成。对于领导干部中的“拔河现象”,杨朝仕总是千方百计给予解决。前两年,有人借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机会,企图削弱党对基层的领导,说什么乡里是“三块牌子一个门,当家做主一个人。”杨朝仕说:“中央明确规定,县以下不搞政治体制改革,乡里就得党委书记说了算!”县委要把优秀的党员干部调到乡党委书记的位子上,这一点绝不含糊、绝不动摇。
杨朝仕对于县里的200个部、委、办、局、区、乡、镇的头头,了如指掌,这些人的家里,几乎都有他的足迹,这些干部几乎都被他从热被窝里“拉”出来过。光是去年发生动乱的两个月,县委就召开这一级干部的紧急会议14次,全县各级领导干部没有一个人参加动乱活动,没有一个人做违背自己身份的事。昌平的群众没有人截堵军车,相反,在最紧要的关头,昌平县一夜之间,出动10个乡的群众,到京张公路的一些地段去清理路障,护送戒严部队进城。昌平的干部群众真正形成了政治上的合力。
县委对于1200名基层支部书记,从1986年以来,每年进行一周的培训,每次都由杨朝仕和张耕同志亲自上课。对于县委确定的50个大村和大企业的支部书记,杨朝仕同志是一杆子插到底,他明确规定,这些干部可以直接向他和县长汇报工作、请示问题。
1987年“七一”前夕,杨朝仕专门召开全县50岁左右领导干部座谈,明确提出:“50岁左右领导干部是我县的中坚力量,是党的宝贵财富”,而当时社会上正在盛传什么“三十撒欢,四十接班,五十打蔫”的怪论,杨朝仕顶着这股逆风,旗帜鲜明地稳住了50岁左右的领导干部,从而稳住了昌平的干部队伍。
1988年昌平县实现了“三连冠”的目标,春节前夕,杨朝仕把30位区乡镇党委书记的夫人请到县委,和她们座谈,他说:“昌平取得的成绩,有我们的一半,也有你们的一半!你们占大半,我们占小半,我代表县委,给你们拜年,谢谢你们了!”会后,一些区乡镇的书记说:“朝仕真行!他的这些话说给女人,对我们工作的支持更大!”
杨朝仕心里有群众。举一个例子,对于群众来信来访,他一直坚持亲自处理。一般单位的领导对待群众的来信,都是秘书或负责信访的同志先拆开,然后拣重要的,送给首长。杨朝仕刚好相反,凡是给他的信,他都自己拆,然后批给有关人员去处理。不久前,他收到东崔村村民孙浩的信,反映他的邻居、某乡长的家属在日常纠纷中,把他家的院墙拆了一段,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多次告状,解决不了。杨朝仕在来信上批道:×××是乡长、孙浩是百姓;百姓与乡长发生矛盾,我们应首先支持百姓,为百姓做主。他立即派县委办公室的同志去现场解决了问题。后来孙浩曾来信感谢县委。
昌平的群众,不少人没见过杨朝仕,但大人小孩都知道他的名字,知道他的为人。
    昌平无句号
杨朝仕同志1982年任昌平县委书记,那一年他38岁,是当时北京区县一把手中最年轻的一个,而今他成了全市区县书记中任职时间最长的一个了。一些同龄人提拔了,一些手下的干部担当重任了,杨朝仕却泰然自若地坚守在家乡的土地上,他说昌平的事业没有句号。
昌平本来是穷县,1978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只有2亿元,人均年收入146元,10年之后,1988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20.4亿元,人均年收入1232元。在这种情况下,杨朝仕组织力量采用多种形式,对全国经济发达的长江中下游、珠江三角洲、辽东半岛以及京津沪等地的先进县进行了调查,了解昌平县的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县中的位置,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工农业总产值昌平排在第50位左右;人均工农业总产值排在第20位左右;财政收入排在第45位左右;人均财政收入排在第20位左右;1987年农村社会总产值排在第83位左右;人均农村社会总产值排在第15位左右;1985年至1987年总产值增长速度排在第4位左右。
不久前召开的县委六届七次会议提出:“奋斗三五年,争创全国先进县”。杨朝仕把昌平与全国两千多个县排队比较,他要把昌平的句号画在什么位置,不是十分明白的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