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大漠深处的红柳——治沙专家刘名廷素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1-23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大漠深处的红柳
——治沙专家刘名廷素描
新华社记者 田恒江
塔克拉玛干,世界第二大流动性沙漠。大漠深处,有一种红柳。
沙高一尺,它高尺八;沙越埋,它越长;天越干旱燥热,它枝枝叶叶越鲜嫩、水灵。
它就是闻名国际沙漠学界的“刘氏红柳”,是我国治沙专家、副研究员刘名廷最先发现的。中国目前共有19种红柳,由刘名廷首次发现并命名的有4种。其中“刘氏红柳”专喜流沙。一株红柳分蘖成丛,能把几百吨流沙固定在自己周围。
实际上,刘名廷其人,酷似这红柳。55岁了,天生的倔脾气改不了,还和年轻时一样,总爱与“喜怒无常”的沙漠周旋……
32年前,他在兰州大学攻读植物专业。大学毕业后,他请求到新疆去治理沙漠。在新疆科学院工作,他不蹲机关,冒着酷暑严寒,和同事们骑骆驼,睡帐篷,深入大漠腹地,踏遍了孔雀河、塔里木河和田河中下游广大区域,搜集了治沙研究所需的大量第一手资料。
到吐鲁番治沙站任站长后,他和同志们一样,越是风起沙扬,越是往野外跑,搞测量,搞实验,先后创立了“沙地窄行密植插播育苗法”、“红柳沙地深栽法”,填补了国内引种固沙植物科研的两项空白,并先后引种驯化了110多种沙生、旱生、耐盐渍的固沙植物,在吐鲁番沙区大面积推广,已有近万亩无植被沙荒地基本绿化。
人们都说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死亡之海”,他却偏要通过亲自考察摸清它的脾气。光是近几年,他就绕着这个东西长1000多公里、南北宽400多公里的大沙海转了5圈,对于重点的策勒、伽师等地,更是分别深入调查了7次和12次,和各族群众一起,引水灌沙,开沟撒籽种红柳。
他还把大量的固沙植物拍成彩色照片,贴在一块块一尺见方的硬纸片上,走到哪,背到哪,遇到群众开会或赶“巴札”(集),就挂起来展览,动员群众同风沙斗争。多年来,他先后发表论文、报告50余篇,还写了大量科普文章,共50多万字,曾多次获得奖励。
在总结各族群众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他和张鹤年、刘万铭等科研人员一起,自1986年至1989年,在世界上首次开展了利用夏季洪水大面积灌溉沙漠营造红柳林的试验,并在南疆获得固沙27万亩的巨大成功。
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策勒县,历史上因流沙袭击,县城曾三次被迫南迁。“文革”动乱中,滚滚流沙又进逼城下。这些年,全县推广刘名廷他们的科研成果,开展群众性科学治沙活动,面貌大大改观。到目前,网状林带草地像层层屏障遍布绿洲四周,近20万亩沙害得到控制,农牧民从沙窝子里又夺回耕地、牧场万余亩,流沙线已退到距县城7公里以外的地方。
红柳多了,沙区农牧民就富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常务副主席黄宝章热情地握着刘名廷的手,感谢他们“为新疆各族人民办了件大好事。”维吾尔族买买提大爷说:“老刘是我们心里的一株红柳。”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