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小店三劳模——记广州红山煤店的企业精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1-23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小店三劳模
——记广州红山煤店的企业精神
本报记者 梁兆明
在广州市西北角,黑山鲤鱼岗的半坡上,有个小小的国营煤店——红山煤店。
红山煤店自1957年建店至今已经33年,竟出了三个全国劳模:被誉为“开荒牛”的廖敬甜和被人称为“骏马”的马国铭,先后荣获全国商业劳动模范称号;现任店主任杨锦洪,去年的全国劳动模范光荣榜上有名。
小小煤店何来如此风光?
话得从1978年说起。那年7月,店里来了一位20岁的小伙子。他一上岗就嚷开了:“这活儿又脏又累又单调,三十六行最没出息是这一行!”他感到有气没处出,就常常顶撞顾客。
他就是马国铭。他像匹“野马”,却遇上“驯马”好手廖敬甜。
廖大姐是开店“元老”,善于用一根扁担,把一代一代职工教育好。这回教育马国铭,第一次谈话又是手握扁担。
“红山煤店为人民做出一点成绩,是靠这根扁担挑出来的。我们这一行,是辛苦我一人,方便千百家的光荣事业。”廖敬甜的话感人,行动更感人。
建店后的头两年,店里只有廖敬甜和另一位职工,担负着1000多户居民、年近2000吨煤的供应任务。他们扁担不离肩,天天送煤上门不止,优质服务闻名全城。
“辛苦我一人,方便千百家”。廖大姐常说的这句名言,成了代代相传的企业精神。1975年,廖敬甜被选为第九基层店的党支部书记,仍然坚持每周回店劳动三、四天,每月下店跟班或顶班劳动两三个星期日,走街串巷卖煤送煤,还是扁担不离肩。
廖大姐由此而受到群众的尊敬和爱戴。马国铭看到煤店的荣誉,确实是扁担挑出来的,明白了本职工作的确是“辛苦我一人,方便千百家”的事业,因而气渐渐消了,并逐渐产生了光荣感。
小马转变了,从“野马”变了“骏马”,后来成了店里一杰、商业战线上的风云人物。廖大姐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一天,她手握一根油光发亮的扁担,郑重其事地把小马叫过来,说:“这扁担我用了20年,现在交给你了,希望你用它继续把方便送到千家万户。当然随着条件的改善,这根扁担迟早要进博物馆,但扁担可丢,扁担精神可不能丢!”
现在,廖敬甜退休了,马国铭也因工作需要,被上级调走了。可“扁担精神”没有“走”。
煤店现任主任杨锦洪,人称“老黄牛”。近日有人给他算了两笔帐:一是老杨从1958年来店工作到现在,30多年只休息过60天,其中20天是病休,20天是因母亲患病,不得已请事假回家照料,20天是上级“强迫”他到杭州休息。二是老杨以店为家,每天最少多干1个半小时,30多年就多干了1700多个工作日。
生活在红山煤店附近的居民都知道,每天清早还未到上班时间,老杨已经在店里忙开了;中午休息和下午班后,正是老杨送煤上门的“黄金时间”。有时他一直要干到晚上八、九点钟乃至半夜。有位居民说,一天深夜几乎发生了一场误会。他半夜起床,隔窗依稀看到邻居门前有人弯着腰不知干什么。正要高喊抓小偷,再仔细一看,原来是老杨在卸煤。
如今,红山煤店服务范围扩大到3000多户居民,可店里职工也才4人。他们除留人负责柜台售煤外,坚持送煤上门。每人平均每天得把1000公斤生活用煤用车推到10个流动售煤点,再肩挑到各户。为此,他们天天超时劳动,而得到的只是国营企业普通工人的收入。对此,大家毫无怨言。“辛苦我一人,方便千百家”的无私奉献精神已在小店扎根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