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阅读
  • 0回复

我国少数民族春节习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1-24
第6版(读者来信)
专栏:有问有答

  我国少数民族春节习俗
问:我国少数民族是否也过春节,他们过春节有哪些不同的习俗?
答:春节,不仅是汉族的传统节日,也是我国许多少数民族的隆重节日。由于少数民族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因而在过春节时,赋予节日以自己的民族特点和民族形式。
蒙古族 把春节称为“白节”,正月称为“白月”。除夕之夜,家人围坐火炉旁,向长辈敬“辞岁酒”、献哈达,共食“手把肉”和水饺等。之后,左邻右舍互请喝茶、下棋、听艺人说书等,通宵达旦。待初一清晨,人们便身着盛装开始拜年。
苗族 称春节为“客家年”。除夕夜,家人团聚,不许外人打搅。初一早上,放鞭炮、敬祖先、驱邪恶。人们以两手做拦牛、拦羊状,口念“赶牛、赶羊”,以示六畜兴旺,尔后吃年饭。初二开始“走寨”,男女青年聚集一起,唱歌跳舞。
白族 过春节时要在自家的天井里竖两株青松,地上铺垫青松毛,以寓“清洁”之意。除夕守岁,待鸡叫头遍时,男女青年争先挑水,谓之“汲年水”或“汲春水”,以示勤劳。天亮时由家中小男孩喊:“财门”,随后打开家门,鸣放3响大炮和1挂鞭炮,称为“迎新”。初一吃米糕、饵?等食物,谓之“吃熟年”。早饭后,互相登门拜访,谓之“贺年”。
布依族 除夕到初一,不相互串门。除夕晚上,家中烧起一盆炭火,合家围火而坐,先用酒肉祭祀天地祖宗,然后互相祝福,吃团圆饭。初一晚上,门上挂彩灯。初二开始拜年。
满族 满语称春节为“阿涅叶能叶”。除夕,家家在庭院竖一根五六米高挂灯笼的杆子,红灯高照,直到正月十六。年三十,家家包的饺子不能捏成光边,忌日子过“秃”了。码放饺子要横竖成行,预意来年财路四通八达,忌饺子摆成圈,怕新日子走了死门子。
拉祜族 称春节为“扩塔”。除夕,全家老少都要沐浴更衣。春节期间吃的食品中,糯米粑粑要做出很多花样。如做两个大粑粑,象征太阳和月亮;做若干小粑粑,代表天上繁星,预意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初一清晨,男女青年喜欢第一个奔到泉边挑水,认为喝了能消灾免病,幸福吉祥。
土家族 除夕夜,各家都燃起一根木柴,全家人围坐一起,聆听老人讲故事,守岁到天明。节日期间,要吃象征吉祥如意、富足有余的“红曲鱼”和大锅烩菜(或称合菜)。初三,举行“摆手舞”会,参加者多达数万之众。
朝鲜族 除夕全家团聚。节日期间,进行“跳板”、“秋千”、“拔河”等传统体育活动。正月十五夜晚集会,请德高望重的老人登上木制的“望月架”,以看到明月为福,意味着儿孙健康进步、万事如意。之后,大家围着点燃的“望月架”,在长鼓、乐曲声中载歌载舞。
黎族 除夕早上,男人杀猪宰鸡,妇女舂年糕、煮年饭;下午,封存压年米;傍晚祭祖,接着吃年饭、年糕,喝年酒。初一早上,给牛栏、猪圈、鸡窝送年糕;给果树、谷仓挂粽叶;挑水时,还要拿一枚硬币或一块年糕放在河边或井边,表示向河神、地神买“福水”。这天,闭门守家,初二至初四,开始拜亲访友。
侗族 除夕,吃团圆饭。初一,供奉祖先,尔后吃糖茶炒米,预示新的一年生活甜甜蜜蜜。这天的年饭离不开鱼,预示新年吉庆有余(鱼)。初二开始,亲朋好友相互拜年。节日期间,人们打铜鼓,吹芦笙,串寨子,踩歌堂,唱大歌,谓之“打同年”。
壮族 除夕这天,家家杀鸡杀鸭,做扣肉、粉蒸肉等传统佳肴。傍晚吃团圆饭,丰富的菜肴中必有“白斩鸡”。初一初二,凡来客必吃粽子。节日期间,男女青年还要举行对歌。
达斡尔族 称春节为“阿涅”。除夕早晨,每家门前堆起一垛干牛粪,傍晚点燃,青烟缭绕,整个村屯笼罩在暮霭之中。老年人还把肉、馍、饺子投入火堆,祝福人畜安康。入夜,各家门上挂上各式灯笼,开始辞旧迎新活动。初一,晨曦微露,人们即身着盛装,挨户拜年。
在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不少民族有自己的历法,因此这些民族还有自己传统的年节。如:藏族有藏历年,彝族有彝历年,傣族有傣历年,哈萨克族有纳吾热孜节,等等。这些年节虽与春节不同时,但同样为辞旧迎新。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乐齐 健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