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河西走廊植树造林40年 昔日风沙线变成米粮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3-13
第2版(国内新闻)
专栏:

  河西走廊植树造林40年 昔日风沙线变成米粮川
编者按:加快国土绿化、改善生态环境,对于改善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对于治穷致富,具有重要意义。这一点已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人进沙退。河西走廊坚持40年植树造林,使昔日风沙线变成米粮川,就是有力的证明。
当然,绿化祖国大地,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事业,贵在年年坚持,常抓不懈。我们要树立绿化国土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我国还有5亿多亩荒山,不少地方生态环境恶劣,风沙危害仍很严重,人民生活因此还很贫困。各级领导要树立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下决心把林业生产搞上去,使更多的风沙区变成米粮川。
新华社兰州电 (记者冯诚)甘肃省河西走廊300多万人民经过40年锲而不舍的艰苦努力,在北部风沙沿线营造起1200多公里防风固沙林带,在走廊内营造起77万亩农田林网,这些林带和林网犹如一道道绿色长城,锁住275万多亩流沙,使400多万亩农田和1400多个村庄免除沙患,39万亩沙化耕地恢复耕种,谱写了一部“人进沙退”的壮丽篇章。
有2000多年开发历史的河西走廊地区,南靠祁连山,北面自东向西依次分布着腾格里、巴丹吉林、库姆塔格三大沙漠,风沙线蜿蜒1600多公里。走廊内耕地面积1000余万亩,而沙漠面积却达4600多万亩。走廊地区20个县(市、区)约30%的村庄和农户分布在风沙线上。“沙丘压庄园,流沙埋农田”、“风沙撵人走,亩产一二斗”,是过去风沙沿线人民生活的写照。
新中国成立后,河西走廊人民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向沙漠宣战。他们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采取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在风沙线上建立了35个国营林场、5个治沙站和32个沙生植被管护站,营造防风固沙林198万亩,封育天然沙生植被397万亩,控制流沙275万多亩;在走廊的农田区,营造农田林网77万亩。从而使绝大多数农田、村庄沙患得到有效治理。随着防风治沙工程的建设和农田灌溉工程的开发建设,昔日地薄民贫的河西走廊,如今成为林茂粮丰的富庶之地。
如今,河西走廊粮食总产达到20亿公斤,是解放初期的6倍,商品粮达到7亿公斤,占甘肃省商品粮的70%,提供的畜产品和瓜果蔬菜占到全省的一半。
河西走廊已成为甘肃的主要商品粮基地和瓜果蔬菜基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