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繁花开在百姓家——天津春节家庭文化一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1-27
第4版(副刊)
专栏:

  繁花开在百姓家
——天津春节家庭文化一瞥
肖荻
天津人没有多少夜生活。时髦的卡拉OK也还屈指可数。但是,熟悉内情的人知道,海河两岸的天津卫们绝非一天到头只知吃饭干活。那渗透到小巷深处,活跃在千家万户,形形色色自娱自乐的家庭文化,才真叫源远流长,其乐陶陶!曰:“合家欢”;曰:“家家乐”。
这不,腊月17日晚在天津“三宫”举行的“南开区合家欢文化博览月家庭文艺调演”,帷幕一拉开,便见一家祖孙三代合唱单弦牌子曲《恭贺新喜》,老工人顾儒鸿是鼓佬,老伴敲小钵,儿子弹三弦……孙男弟女8口人引吭高歌:“改革、开放带来了富饶……”,抑扬顿挫,神完气足。河东区香山道街“家家乐”选拔赛里小哥俩说相声《小马虎学语文》,妙趣横生,哄堂大笑。数一数,夫妻对唱、姐妹跳吉特巴、爷俩唱京剧、一家三口演小品……载歌载舞足有十几种文艺形式。自然,这些演出没有专业水平那么高,但是来自普通老百姓的那种泼辣或羞怯、欢欣与和谐,你不由得感到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熨贴,这不就是我们最为珍重的“祥和”吗?
社会学家说:居民闲暇时间的多寡及其使用可表明生活质量。天津河西区妇联同志用不记名方式对全区20条街道707户人家进行问卷调查显示,由于家庭日趋小型化,电气化程度的提高,电视、音响、照相机等逐渐进入,在所调查2451人中每天24小时可有3.5小时左右闲暇时间,人们渴求文化式的休息、娱乐、美化居室,以便恢复精力更好地投入翌日紧张的工作。有90%以上的居民愿意参加两项以上的文化活动。正因如此,现在在舞台上看到的“家家乐”节目,并非“偶一为之”,而是扎根很深的家常便饭,且其品种花色可谓千姿百态。
在佟楼公园,一大帮人围着击节而赏,那是住户曹焕母子唱《草桥关》,妈妈成了嫂娘,儿子是包拯。陆莉蓬一家在门前草地上轻歌曼舞,阎丽娜大娘养了一屋子珍珠鸟,而大营门街的退休工人阎国增养了上万尾热带鱼,闪展腾挪,优哉游哉。老阎曾因直肠癌动过两次手术,大夫说他过不去3年,如今由于他经常喂鱼、打扫、觅鱼饵……他养活了鱼,鱼也养活了他,事过5年,病轻了!他把大间给了鱼,自己和老伴搬到小屋住。大营门街居民温致和是古今钟表收藏家,一屋子形态各异的“叮叮咚咚”,连电影厂拍片都要找这里来寻道具。另一位年轻的住户高军迷上了摄影,积点钱不买“彩电”全买了彩卷,前年骑车自费来了一个运河4000里行,拍片2000多张。在小海地,业余诗人米斗和70多位街道同好组成了“昆仑诗社”,三年来从77岁到17岁的诗友们推敲吟哦,出了诗集,受到老诗人鲁藜惊赞:“诗人!只有披肝沥胆地深入现实……才能迸射灵感之泉!……”
这就是美。这就是乐,这就是中国老百姓战胜种种艰难困苦,“死也不改其乐”的精神情愫,这更是人们迎来小康生活的自然抒发。1989年初,天津居民千户调查曾以94%的投票率表示对市政府满意,并说:“也有不满之处,可是你们使出了吃奶的劲,不易!”家庭文化是社会文化系统工程中的基础工程——文化部一位负责同志在津看了河东区活动如是说。夯实这个基础,其意义远在吹拉弹唱之外。
天津的家庭文化既是松散的、自愿的、自主的,又在培训、观摩、切磋琢磨和多方倡导中,一波高过一波。眼下,那涓涓细流、点点繁星正在汇成春节欢乐高潮。她带给人们轻松、愉悦和教益,而这一切,无须花钱买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