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8阅读
  • 0回复

满目青山夕照明——喜读《未完的征程》有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3-13
第8版(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满目青山夕照明
——喜读《未完的征程》有感
白刃
读着《未完的征程》,我兴奋激动,感叹不已。真是“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六月风波以前,难得听见人们谈革命理想,谈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报刊上也很少见到。似乎这些都已过时,而提倡高消费,讲究商品经济,一切向钱看,才是新潮!
去年春天我写过一篇通讯,提到在北大荒农场,还能看到“为人民服务”的标语,发表时被删掉了,大概编者认为不合时宜,认为我太保守。
我承认在这方面,自己是“保守”了。我想中国革命,千百万先烈流血牺牲,好容易打出一个新中国,树立社会主义的新风尚,怎能不“保”着它呀?
为人民服务和为钞票服务,是两种世界观,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分水岭。
改革开放,引进外资和科技,为的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但是有些人却把西方的哲学思想、政治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一概照搬,甚至主张全盘西化。
追求利润,是资本主义的核心。西方有句格言,叫做“金钱万能”,中国也有句谚语,叫做“人无横财不富”。全民经商,大小公司热,还立下新理论:“只有向钱看,才能向前看”。有些人见利忘义,投机倒把,贪污受贿,走私漏税,坑蒙拐骗……以至六害横行。把西方腐臭的东西当成新潮,污染着神州大地,引起广大群众不满,特别是为革命流过血汗的老同志,更是深恶痛绝!
《未完的征程》书中,72位军队离休老干部,坚持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革命理想,以艰苦奋斗的坚毅精神,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从工作岗位上下来,继续走革命之路。他们奉献的不是余热,而是能够融化冰雪的火焰。他们像煤炭一样,燃烧自己,温暖人间,直至化成灰烬。
“离不离是组织上的事,休不休是自己的事。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活着不干事那就等于活着的死!”
本书开卷第一篇中的王遐方,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在一次车祸中,王遐方死里逃生,落了个二等残废,右眼失明,左眼视力0.4,双腿一长一短。17年来,他自费跑遍全国27个省市,给300多所学校当校外辅导员,同170多个有特殊情况的青少年保持联系,对他们帮助教育。他说:“当今帮好一个孩子,不比当年攻一座碉堡意义小。”
《皓首公仆》文中,84岁的老将军孙毅,一生把自己当成人民的公仆。公家给他用的小汽车,不准儿女们坐,却送街坊的孕妇病人上医院。他住的家院,地震时成了邻居的避难所,节假日作为菜站和副食店的临时仓库。18年来,他每月花百多元给青少年买书刊,每年给学生们做几十场报告,成了北京内外20多所学校的政治辅导员和名誉教授。
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国内多年不提倡。电视屏幕上每天播放着外国侦探片,主人公个个是英雄,而我们有些文艺家,却在提倡非英雄化和淡化政治、淡化生活,真是咄咄怪事!
《战神背后》中的刘斌,在云南边陲守卫了30多年,当他从司令员的岗位上离休后,把大儿子送去参加自卫反击战,大儿子牺牲了,又将二儿子送上前线。二儿子战死了,再送女婿去作战。没有伟大胸怀和献身精神的人,是无法理解这位英雄父亲的高尚情操的。
农村没有城市舒适方便,有人想方设法往城里挤。《情洒故土》记述的南疆军区副政委陈春林,离休后不愿留在城市享清福,却回到井冈山下田垄村务农。当他看到村里1/3人家,吃不饱、穿不暖、住破房子,和40年前出去当红军时差不多,他心里淌血,不顾年高体弱,带头改变家乡面貌。他天不亮出门拾粪,一大早就下地,激起群众的劳动热情。为端掉大锅饭,1978年率先搞起责任田,顶住上面的批评,当年摘掉吃返销粮的帽子,向国家卖粮一万多斤。接着,陈春林率领群众向穷山恶水开战,苦战3个冬春,修了水库,养了鱼,办起小水电站,建立加工厂和养殖场,使坊楼乡成为莲花县里第一个富裕乡。
《未完的征程》上下两部,文笔朴实、内容丰富,篇篇都有不同的感人肺腑的故事。更可喜的是全书七十几位撰稿人,大多是新作家和业余作者。
在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警惕国内外敌对分子搞和平演变,保卫社会主义江山永不变色,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开展学雷锋、学赖宁的今天,《未完的征程》是一部活教材,这些“春蚕到死丝方尽”的老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们的艰苦奋斗、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我们的传家宝!
我想起古词中“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但我更喜欢叶帅《八十感怀》中的两句诗:
“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