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继续着眼于发展大农业——访广东省副省长凌伯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1-29
第2版(国内新闻)
专栏:1990形势与对策

  继续着眼于发展大农业
——访广东省副省长凌伯堂
本报记者 蒋亚平 孟晓云
记者:这些年广东农业的发展,已经充分显示了自己的优势和特点。广东大力发展水果、水产品生产,初步消灭了荒山,大力发展农产品基地、创汇农业,这些都令人刮目相看。但是,粮食生产似乎还是令广东困扰的问题。
凌伯棠:粮食的困扰一度确实有过。原因主要是前几年因卖粮难和市场拉动等具体情况,在调整农业内部结构时,粮食种植面积有相当减少,影响了粮食总量的增加,加上养殖业发展快,饲料粮需求激增,粮食的供给和需求之间出现了大的反差。但是,这不等于说我们对粮食生产不重视。1984年,全省粮食总产达182亿公斤,创历史最高纪录。去年,粮食种植面积虽然比1984年减少500万亩,总产仍达到179亿公斤,接近1984年的产量。5年时间,粮食单产增长了40公斤。广东目前是一种结构性缺粮,即人的口粮够吃,饲料粮有缺口。
记者:人们也注意到了广东流动人口多,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后农产品出口创汇多,有大量副食品供应国内市场,这里还是全国重要的蔗糖基地,这些都与耕地、粮食问题密切相关。从人均占有粮食看,广东只有320公斤左右,这很可能是一个长期制约广东农村经济乃至整个经济发展的大问题。
凌伯棠:省委、省政府在这个问题上是十分清醒的。如何解决粮食问题,解决到什么程度,这涉及到一些重大的改革政策和经济发展战略的抉择。不管大的政策和发展战略如何选定,有这样两个基本的省情是应该正视的:一是广东目前的人均耕地仅为0.64亩,面临这样一种现实,广东硬着头皮去解决粮食自给,事实上很难做到;二是广东发展各种经济作物,在气候、地理位置上,有着国内其他省、市、自治区无法比拟的优势。舍弃这种优势,对广东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都将会是一个损失。比如目前全国所需的大部分蔗糖,就是广东种植的甘蔗生产的,这种作物的面积必须保住。又如目前广东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出口创汇,已达20多亿美元,这虽然占用了一些耕地,但若客观评价,对于全省乃至全国,其综合经济效益显然是高于单一种粮的。
记者:也就是说广东在今年仍将着眼于农、林、牧、副、渔的综合协调发展?
凌伯棠:我们现在的提法叫搞好农业综合开发。冷静地回顾改革、开放后我省农业走过的道路,应该肯定地说,这种综合开发的路子是符合广东实际的,不仅使广东全省受益,也促进了广东对全国经济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因此,在最近召开的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林若同志在强调抓紧粮食生产的同时,再次强调着眼于大农业生产,强调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我们这几年处理经济问题时,有一个很深的体会,就是要从实际出发,注意综合协调发展,不能走极端。如果重走以前单一种粮的路,把鱼塘填平,把果树砍掉,种上水稻,这是劳民伤财的做法,于整个经济的协调发展不利,也不能真正解决粮食问题。
记者:那么粮食生产在广东这种致力于大农业发展的总体战略中,究竟处于一种什么位置呢?具体地说,广东在1990年,对粮食生产有何安排?
凌伯棠:现在有一种误解,似乎一提大农业,一提结构调整,就是不重视粮食生产。其实,讲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第一个字就是农,就是粮食。广东不敢说粮食自给的大话,但是在这样一点上全省上下已有共识,即尽可能提高粮食自给率。这在目前粮价不能大调的政策背景下,不仅能为产粮多的兄弟省市减一些负担,广东自己的麻烦也会少一些。1990年,我们主要从这样几个方面促进粮食生产:一、坚决稳住现有粮食面积,并力争在抓紧开发滩涂、荒山的基础上有所增加,今后发展经济作物,都应从新开发的土地中“列支”。1989年广东耕地增减已趋近平衡,预计今年将会净增,这是一个好的基础;二、充分依靠科技进步,致力提高单产。我们计划到1991年改造1000万亩中低产田,有把握每亩至少增产50公斤以上,这样可以多产粮食5亿公斤。同时,在全省广泛、扎实地开展“粮食创高产”活动。广东水稻潜力很大,已有澄海、潮阳两个县亩产达1000公斤。目前全省水稻平均亩产为667公斤,如果只增加到800公斤,就可增产30多亿公斤粮食;三是扩大旱粮生产面积,包括大力推广种植牧草,解决饲料来源;四是下决心增加投入,调整投资结构,增加农业生产基本建设投资。我们已规定各级财政安排的农业生产资金每年递增应不少于5%,农业贷款每年递增10—15%。我们坚信,只要这样持之以恒地抓下去,广东农业一定能够在综合发展的基础上,再上一个新台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