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阅读
  • 0回复

为乌蒙山区“五子登科”——记毕节地委书记禄文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3-14
第2版(国内新闻)
专栏:

  为乌蒙山区“五子登科”
——记毕节地委书记禄文斌
新华社记者 刘子富 本报记者 潘帝都
毕节地区地处乌蒙山区。直到1984年,该地区550多万人口中,竟仍有410万人处于贫困线以下,贫困面高达74.5%!
摆在毕节地委书记禄文斌面前的就是这种严酷的现实!
毕节县清丰乡是全地区贫困面貌的一个缩影。从1987年起,他在这个乡建立了自己的工作联系点,带领从地直机关抽出的工作小组,经常到这个点与乡村干部、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深入调查研究,探讨治穷致富的路子。
原来,由于这些年来人口急剧增长,耕地相应迅速减少,农民为了谋求生存,陷入了“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造成水土大量流失。老禄十分明白:要改变毕节地区贫困的面貌,必须从控制人口和建设生态入手。他认真学习、总结和吸取外地治理水土流失的经验,结合毕节地区的实际,提出了一个名为“五子登科”的治理生态环境方案。
“五子登科”是指:山顶“戴帽子”:在35度以上的陡坡地上封山育林,植树造林,退耕还草还林,使山顶常青;山腰“系带子”:在25—35度的坡埂上,带状式栽培刺梨、玫瑰、花椒等矮杆植物,营造风吹不倒、水冲不垮的生物墙;坡地“铺毯子”:在15—25度的坡耕地上,连片种植绿肥,以保持水土,培肥地力;大田种谷子:在15度以下的基本田土上,实行集约经营,提高单位产量,弥补山上退耕减少的粮食;山下抓票子:大力发展烤烟为主的经济作物和蔬菜、水果、畜禽等产品,发展以开发本地资源为主的乡镇企业,促进剩余劳动力转移,推动小农经济向商品经济发展。
为了让“五子登科”得以实现,老禄又迈开双脚,到基层去,走村串寨,广泛动员和组织各族群众向乌蒙山开战。
1987年3月的一天,他又到了工作联系点清丰乡。他白天访问农家,察看山坡地头;晚上邀约乡村干部和农民座谈,共商治理具体方案。在宋关村,老禄根据调查访问掌握的情况向大伙提出了植树、种草、养畜的方案。老队长钟少臣却有许多解不开的疙瘩:“书记,你主张栽树,我看是拐的(行不通),前头栽树,后头就会有人偷砍。”
“不用担心,有森林法管着哩。还可再立个村规民约,依靠群众不就管起来了吗?”
“栽树远水难解近渴,总不能叫我们饿着肚皮等吧!”
老禄听了慢慢开导说:“植树造林不能光看眼前的和山上的经济效益,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如今水土流失这样严重,山上再不栽树,山下田土就难保了。再说,种一些茶叶、刺梨、花椒、柑桔,近期内也能够收到好的效益。”老队长听出了门道,高兴得一拍大腿说:“我服你了!明早全体上山栽树。”
次日清晨,老禄与全村男男女女冒着料峭春寒上了山。一天就栽下了1万多株树。
近两年多来,老禄除了在地区和到省里开会或出差以外,都往乡下跑,一年将近有2/3时间是在县、区、乡跑面和蹲点度过的。全地区805个乡(镇),绝大多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每到一个地方,就把“五子登科”宣传、推行到那个地方。近年来,毕节地区每年都造林50万亩以上,有的地方已能见到“五子登科”的雏形了。
1988年下半年,国务院把毕节地区列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今年初,织金、纳雍县一带营造50万亩水土保持林、3万亩人工草场、3万亩坡土改梯土,以及修筑100公里公路的国际援助综合治理工程全面展开,毕节的“五子登科”又迈出了新步伐。连年奋斗,硕果初成。1989年,毕节粮食总产达23.34亿斤,接近历史最高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由1988年的9.91‰降为8.78‰,变过去名列全省倒数第一为名列全省前茅;自1985年以来,贫困人口已减少了一半。尚未越过温饱线的农民,生活水平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