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阅读
  • 0回复

从莱茵河畔归来——访青年教师赵明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2-03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留学归来

  从莱茵河畔归来
——访青年教师赵明鹏
靳洪才 李亚奇
金秋北京,阳光明媚。
在首都机场。一位面庞清瘦、中等身材的青年,含着激动的泪花走下飞机。透过大框近视眼镜,双眸中闪现出睿智、明亮的目光。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清新的空气,倾吐出内心的情感:
“啊!祖国,我回来啦!”
这位青年就是阜新矿业学院地测系31岁教师赵明鹏。他留学联邦德国克劳斯达尔大学6年,获得理学硕士、博士学位,并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在北京发生动乱和反革命暴乱之后,他谢绝导师和校方的挽留,带着深邃的思考,带着几年的奋斗成果,带着祖国和人民的殷切期望,提前结束博士后的研究工作,毅然飞回祖国。
中国人了不起
赵明鹏是在1983年从阜新矿业学院地测系毕业后,赴联邦德国攻读地质专业的。
当初,他克服语言上的困难,刻苦钻研。第一次考构造地质学,五、六个国家的二十几名留学者中,只有4名考及格,他考了第一名。
很多外国留学生伸出大拇指说:“中国人,了不起!”
他也为自己给中国人争了口气而感到十分自豪。
自此,他更加勤奋学习。1986年底,他用两年半时间,学完了5年的课程,获得硕士学位。
之后,他又用两年半时间,攻读了理学博士。1988年12月9日,他的毕业论文解决了矿井地质上生产实践的重要问题,受到答辩委员会全体人员的很高评价。他被授予理学博士学位。
留学期间,他一直关心祖国的建设和发展。在任中国留学生学生会主席期间,他经常组织同学们了解祖国的形势,牢固树立祖国在我心中的信念。1985年9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我的岗位在中国
1989年夏,正当他进行为期18个月的博士后研究已进行了一半时间时,北京发生了动乱。校方告知中国留学生“可以顺延签证,可以提供生活费用,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以免回到国内受迫害。”
朝夕相处的导师、60岁高龄的阿特勒教授更是深情地对他说:“我这一辈子就带你这一个中国博士生,是唯一的,也是最后一个了,你无论如何也不能回去。”
听着导师的话语,他的心胸久久难以平静。来到校园外,向东方纵目眺望,高山大海、蓝天白云把他与亲人分隔在两个国度里,他想了许多:留在国外有留在国外的好处。但是,自己是祖国派出来的留学生,到这里来学习是为了解决国内煤炭地质理论与实践的难题,中国才是自己的神圣岗位,那里才有用武之地。尤其让他不能忘记的是,为了使他安心国外学习,同系许多双鬓霜白的教师分担了他的教学工作。学院想方设法把他的爱人由外省调入阜新,还分配给他一套新居……想到这些,心中涌动着一股热浪,他情不自禁地说:“亲人们放心,我学成一定回来报效祖国和人民。”
毅然回国
9月初,他毅然决定结束还有半年的研究工作,准备提前回国。
正在外地的导师阿特勒教授听到消息,急切地给他打来电话,对他说:“你不能走!还是留下来吧!这里,工作有你干的,钱有你挣的,太太也可以接来,我说你无论如何应该留下来。”
赵明鹏双眼噙着热泪告诉他十分尊敬的阿特勒教授:“我会永远记着导师的帮助,但我的工作在中国,我要用我学到的知识报答养育我的祖国和人民。老师,不管什么情况,我的报国之心是不会动摇的。”
导师被他的坚定决心感动了,哽咽着说:“你的报国之心我非常赞赏,祝你成功。”
9月19日,巨大的波音客机载着一颗赤子之心,跨过高山大海,告别了到处充满温馨的校园城,飞回日思夜想的祖国。他又来到了十分熟悉的阜新矿业学院地测系,继续进行他未完成的博士后研究工作,并担负教学任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