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阅读
  • 0回复

把目光转向教育——绥化地区农村教改考察散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2-03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把目光转向教育
——绥化地区农村教改考察散记
周晓冰
当改革开放把喜悦和困惑一齐抛向社会时,人们为寻找新的启动力,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转向教育。教育改革真的有可能成为黑龙江绥化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第二级助推火箭”。
新的成才之路
时下的农村,谁家不望子成龙?可过去的成龙路子只有一条——升学。
美好的愿望集中到学校,变成了一把无形的鞭子,逼着农家子女争相挤向升学的羊肠小道。
结果,初中学生只有20%左右升入高中,1%左右升入大学。
一些乡镇投资数十万,盖校舍办教育,到头来,学成的送走了,回来的没学成。当地还是缺少适用的人才。
当然,这已是3年前的旧事。如今,还是那个西长发镇,一个名叫杨海茹的在校女中学生,仗着学到的西瓜栽培技术,居然敢为一个叫王洪彬的困难户进行科技咨询。在她的指导下,王家的瓜个头长的大,口头也甜,秋后一算帐,挣了八千块钱。像她这样可以指导或帮助农民致富的学生,全镇目前已有2008人,占中、小学生总数的64.3%。
上述变化,表明各级决策人不再对一种程式不加思索地笃信,而开始对经济、文化全面地思考,并在行动上有所做为,使学校与社会“对接”。     
校园内的小能人
为了改变学生学业单一造成的“营养不良症”,学校正在调正“菜谱”,给学生“吃拼盘”。
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县的肇州,一批鲜活的乡土教材走进了中、小学课堂。
学生不仅在专设的劳技课上学到《肇州经济地理》、《大白菜、小菇栽培技术》、《养牛》、《养羊》,还在数学课上学会土地测量、粮食估算,在化学课上学会农药和化肥施用常识,在物理课上学会家用电器的维修和保养。
毗邻大庆新油田的朝阳沟中学,未升学的初三毕业生仍要留校一年。学校根据学生的爱好、专长和社会需要,分别到农技、园艺、畜牧兽医、电器维修、土木建筑、服装剪裁等专业班“吃小灶”,边学习,边实习。大多数学生在校就成了学有一技之长的“小能人”。
这类别具一格的培训方式,也在其它市县得到效仿。校办工厂、农场供学生们“习文演武”,也是乡村新项目试验基地,科技新成果推广基地。     
风云际会的“科技之冬”
静寂、漫长的冬天,是东北农村的闲季。
通常,呆着没事儿的姑娘、小伙子们三五成群地“串门子”,侃大山,甩扑克。
获得知识能量的青年人,可不满足这种“包到户,吃饱肚”闲散生活方式。在教育部门的引导下,汇入热流奔涌和“科技之冬”活动中,感人场面随时可见。
在草原新城——安达市万宝山镇,农民技术学校设立的咨询服务部天天“人满为患”,热闹非凡。在这里,玉米灰斑病防治、活鹅拔毛技术等等,成了人们常说不倦的话题。
位于镇中心的科技展览楼内,丰产作物的标本,对比表上的数字,上百张彩色摄影照片,还有经常举办的科技致富报告团的讲话,无时不在吸引数以千百计的年青人。
从农民新获得的专业资格证书里,从新开办的家庭工业作坊的轰鸣机器声中,从青年妇女利用草柳编织的工艺品上,还有农家丰富多采的“菜篮子”,满满登登的粮食囤子,都让人感受到教育对农村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由于各级科协、文化部门和青年团、妇联、民兵组织的参与,“科技之冬”活动已超越了纯教育的范畴,形成了社会大教育的体系。它以神奇的力量,改变着当地青年的生活方式和传统观念,焕发出新的创业冲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