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商潮”下的灵魂展现——电视剧《商界》观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2-03
第8版(副刊)
专栏:影视窗

  “商潮”下的灵魂展现
  ——电视剧《商界》观后
张奥列
把《商界》由小说改编为电视剧,确实见出广州电视台的眼光。《商界》是正面描述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活动的作品。虽然原著的叙述语言略显板滞,但它所表现的毕竟是一种全新的题材,全新的生活。电视剧制作者敏捷地捕捉住这个全新的内容,以其灵便立体的视听语言去增加作品的表现力,展示了中国当代生活的某种新走向。
改革开放,带来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活动,破天荒进入了中国当代文学的视野。12集的电视连续剧《商界》,表现了经商全过程的各个环节,包括金融、信贷、价格、合同、法律在内的全部经济活动,提供了大量的商品经济信息和社会文化心理信息。像“838”计算器倒卖的戏,豪华客车私运出省的戏,电脑生意官司的戏等等,既把生意场上的竞争手段和经济风险表现出来,又把人物的思想性格甚至人生命运揭示出来,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商界》虽然着眼于商品经济活动、生意过程,但没有忽视表现人的情感关系,表现人的情感欲望的内心冲突。它在同一时间里叙述了三个公司和三个家庭的不同空间,把企业生存竞争和人伦关系纠葛交织在一起,揭示了商品经济冲击下人的灵魂跃动,人的心理承受力。穗光公司总经理张汉池与东喜公司总经理廖祖泉之间的关系变化,是剧中最耐人寻味亦最有价值之处。商品经济的发展,打破了过去人们之间的心理平静和关系平衡。张汉池与廖祖泉,原是生活中的朋友,却成了生意场上的竞争对手,后来更是法庭上的官司对手。以法律手段处理经济纠纷,以法办事,合法经商,这无疑是社会的进步。但朋友间为公司打官司,却又是尴尬而严酷的事实。为了各自公司的利益,他们没有什么人情可讲。商品经济改变了人际关系,改变了社会价值观念。它刺激了人的竞争意识、创造精神,但同时也有它的负面,致使人在某些方面变异。这便是商品经济的两重性。
对于在商品经济活动中的违法行为,一定要绳之于法纪。对此,剧中已有较充分描写,敲了警钟。但是,剧作没有作简单的道德训诫,而是给予历史的评判和文化的评价。穗光、东喜、银河这三家国营、集体、个体的公司,被抛入商品经济的大潮里较量竞争,是历史的必然。公司的成败,关键不取决于个人,而是受社会环境的制约。张汉池在经济改革的新形势下,委实难以适应,但他更无力超越体制的局限和传统的因袭。剧集展示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这种艰难性和复杂性,同时也表现了人物苦乐的种种体验。张汉池虽然失败了,但在商品经济大潮的淘洗下,在思想情感、人际关系变化的复杂过程中,他更加懂得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难得的是,编导没有在剧中跳出来讲一番商品经济的大道理,而是通过生活化、形象化的现实画面,提供商品经济的原生形态。这里面有成功与失误,清醒与迷惘,正道与邪道,感性与理性;有新的价值观念,也有道德的困惑;有人格的力量,也有人性的弱点。它让观众从人物活动、场景中感受到生活的内涵。值得一提的是廖修儒和梁依云这两个人物。银行退休职员廖修儒,尊重经济规律,有自己的人生信念。在他身上表现了一种人格的力量和知识的价值。他是剧中既现实又理想的人物形象。而梁依云虽然也懂得经济的力量,但她却是利用经济活动来寻求个人的出路。她身上体现了年轻人痛苦的追求,迷惘的思索,也折射出当今的某种社会思潮。这两个活脱脱的人物形象戏虽不多,却颇有意味,为剧作增色不少。
从公司的盛衰成败和人物的离合沉浮中,我们深深感到当代生活的某种波动性。不管你喜欢不喜欢,每个人都自觉与不自觉地被卷入这种生活漩涡里,要么进取,要么被淘汰,别无选择。这种波动状态,也许使长期习惯于生活安稳恒定状态的人们难以适应、承受,但它却实实在在显示出一种力的作用。一种改革开放的力,一种社会进化的力,一种人的生命本体的力。稍感惋惜的是,剧中内容的波动性与剧情节奏的迟缓拖沓略有不和谐,流于叙述,也削弱了该剧的情感张力。
然而,作为南国都市题材,《商界》不像某些同类作品那样,花里胡哨浮泛于现代都市风情的表层,而是以平实蕴藉的风格,深入探视改革开放中人的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生活方式,竞争意识,思维与心态等。它从商品经济活动的角度切入现代都市文化心态,把南国都市作品推上新的审美层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