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黄河岸边拥军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2-05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

  黄河岸边拥军情
郭怀亮 张林 施金玉
(一)
宁夏回族自治区经过40年建设,工农业总产值增长了30多倍,粮食总产量提高了3倍以上。
自治区党政领导在回顾以往,运筹未来之际,看到了人民子弟兵对宁夏建设立下的丰功伟绩。
在南部干旱山区,人民空军飞播造林25万亩,使这个地区年降雨量增加了一倍;在中部中低产田和盐渍化土地的改造中,测量勘探部队苦干3年,提供了100多份高质量的水文地质报告和成果图;建设“三北”防护林体系,驻宁夏部队植树9万多亩;数十万人次的突击队,参加了固海等大型水利工程;部队医疗队在偏僻山乡诊治群众达20万人次。固原军分区也与各县人武部一起,先后在295个村中办起文化夜校,并连续举办民兵致富科技培训班,受训民兵群众成千上万,加上开发使用成百上千的军地两用人才,使封闭、落后的固原山区治贫生力军猛增。如今,以“穷”出名的南部山区80%的农户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
平时,部队驻一地,兴一片,自然环境改善,社会风气好转。每遇风沙、水旱灾害,驻军官兵闻风而动,发挥主力军、突击队作用。特别是黄河出现险情,洪峰汹涌之时,指战员们总是沿黄河堤岸数百里险段组成绿色长城,固堤堵漏,化险为夷。自治区领导在和军队同志谈宁夏社会稳定、国民经济总产值提前翻番的形势时,肯定地说:“军民团结是发展宁夏的无穷力量啊!”
(二)
宁夏回族自治区党政领导也看到,近些年国防经费短缺,军队困顿,于是他们千方百计为部队分忧。
1985年,自治区党委书记李学智到江南考察,回宁夏后便在地市县党政军主要领导人座谈会上号召全区学习南通市的经验,兴办“军人家庭服务中心”,组织社会力量帮助军人解除后顾之忧。他还代表自治区宣布:自治区提供优惠条件,由宁夏驻军和外地驻军在宁夏兴建农林牧场,开发地下资源,一律免征3年生产经营所得税。自治区还划拨14处矿点、20万亩土地和水面,供部队办煤矿,发展种植业和水面养殖业。3年间,驻军单位受益千万元,为部队全面建设注入了强大活力。
1987年,自治区调整经济,压缩经费,区政府主席、区党委副书记白立忱明确提出,军事费用要保障。近几年,自治区先后拨出民兵事业费168万元,为部队修路、修建营房和军事设施投资700余万元,有力地支援了部队建设。
某团刚由平川移驻贺兰山下,自治区有关部门就拨出资金援助部队改善营区环境。自治区党政领导同志还带着机关干部到营区帮助移沙平地,植树造林。区政府原主席黑伯理一边挥锹,一边歉疚地对团领导说:“不能给部队的同志一个好环境,我们心里有愧。只好添点力,表表心了。”真诚的关心使官兵们深受感动。
自治区政府原副主席马英亮对部队的困难总是设身处地着想,认真解决。去年7月他病故的前两天还郑重交待:为两名转业的师团干部安排适当的工作;把银川市12路公共汽车延伸到某部营区门前,解决这个单位家属子女上班上学难的问题。
自治区对解决转业干部的住房问题想得周到。1981年,区政府考虑到军队转业干部建房费少,专门拨款382万元,补贴全区转业干部建房。很快,4栋有阳台、有暖气、供军队转业干部住的楼房耸立在市区。这里交通方便,周围大中小学齐全,谁安家谁满意。
自治区劳动人事厅厅长、军转办负责人马宏才说:“我们的责任是要当好军队的‘后方政治部’、‘第二干部部’。”
(三)
宁夏素有群众性拥军的光荣传统。这些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坚持了多种形式的国防教育活动,各族人民深深领悟了“无军不安”的深刻含义,拥护人民军队、优待军属烈属,成为黄河两岸群众的自觉行动。
自治区政府依据国家、社会、群众三结合的原则,颁发了“军人抚恤优待办法”,规定对农村义务兵家属的优待,不得低于当地平均生活水平。许多乡镇主动把优待金额提高到当地中上或上等生活标准。大家说:“宁肯少吃少喝也不能委屈了军人、军属。”戒严部队在北京执勤,宁夏有农民一次捐款2万元;村中有人在军营服役,村民就帮助其父母妻小修房、看病,购买化肥和农药。
在城镇,青年职工(含合同工)入伍后,除了享受大部分原工资并可继续享受原单位的各种福利。银川市三毛厂规定:凡本厂军属,住房分配一律按双职工对待,义务提供医疗服务;煤气供应、子女入学入托或工作安排,一律优先、优待。军属王学菊要生小孩,在4楼居住不方便,厂里及时把她的住房调到一楼,厂工会、居委会还专门派一位退休女职工天天帮她打奶、看婴儿。王学菊上班了,厂里又将她的“三班倒”调成“长白班”。这种无微不至的关心,使王学菊的爱人倍受感动,他安心部队工作,3年中连续3次荣立三等功。
宁夏人民也没有忘记为革命做出过贡献的老复员军人。自治区政府以高出国家规定30——50%的抚恤标准实施生活补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