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感情·时代·人物——读《贺绿汀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2-07
第8版(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感情·时代·人物
——读《贺绿汀传》
蒋孔阳
我读史中兴同志写的《贺绿汀传》,开始只是想随便翻翻,了解一些情况,哪知一翻,便停不下来,这确是一部具有吸引力的作品!
在读的过程中,我感到这部书的第一个特点,是写出了感情。由于作者写作的动机,不是为写传而写传,而是自己的灵魂与传主的灵魂,相互碰撞,然后发出火花,引起共鸣。因此,他写传主的每一次活动和经历的每一次事件,都不是纯客观主义地加以描写,而是把自己的心灵投进去,用自己的感情来加以浸染。《贺绿汀传》之所以能够引人入胜,和作者能够真实地写出贺绿汀的感情,真挚地表达出自己的感情,并能够唤起读者的感情,是分不开的。
其次,本书的另一个特点,是写出了时代。文学艺术应当反映时代,反映社会,这是毋庸置疑的。抽去个人身上的时代意义,这个人将什么都不是。反过来,时代的意识在个人身上凝聚得越多,这个人就将越有价值。史中兴写贺绿汀,就是把他放在时代的漩涡中来写的。贺绿汀生于1903年,经历了整个中国的二十世纪。解放前,他经历了军阀战争、大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他从农村来到城市,从大城市来到解放区,他经历了那个时代所有的兵荒马乱和水深火热,他的身上汇集着那个时代的眼泪和斗争。解放后,历次运动都波及着他,直至文化大革命,弄得他家破人亡。他是个音乐家,但时代的主旋律不是音乐,而是斗争,斗争,无穷无尽的斗争。贺绿汀不得不把主要的精力花在应付时代的斗争上,史中兴写他的传记,也不得不把主要的笔墨用来描写与音乐无关的斗争。
但是,这本书最主要的特点,还在于它写出了传主贺绿汀这样一个人物,真实地再现了一个百折不挠的铁铮铮的“硬骨头音乐家”的形象。中国知识分子,在长期的封建专制统治下,在“儒,顺也”和道家“不为物先”的思想熏陶下,大多都已合光同尘、与世浮沉、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解放以后,经过思想改造和反右等一系列的斗争,知识分子看到自己身上所背负的传统的缺点,因此都心甘情愿地全心全意地接受工农兵的再教育,他们已习惯于逆来顺受,接受各种各样对他们的批判。这已成为普遍现象,不足为奇。然而,在《贺绿汀传》中,作者却为我们描写了另外一个知识分子。这个知识分子,不同于一般的知识分子。他有不平,他就大喊大叫。他认为对的,他要坚持;他认为不对的,他要反对。解放前,他因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因为在那时,正反鲜明,他的正义感和革命的要求是一致的。解放后,他担任了音乐学院的院长。对有的人来说,地位变了,作风也就变了。但他不!他的为人和性格仍然没有变,他仍然坚持他认为应当坚持的。在中央为他召开的批评他的音乐观点的会议上,他接受了他认为应当接受的,但仍然毫无顾忌地反对以政治理论代替音乐理论,反对只承认民间民族音乐而排斥西洋音乐。在德彪西事件上,他更是公然与当时著名的“金棍子”姚文元唱对台戏,毫不隐瞒自己的观点。文化大革命爆发了,贺绿汀以他的声望和地位,以他的倔强和反抗,自然很快就被推上了被打倒的第一线。在旁人,有的一打就倒,有的不打自倒。然而贺绿汀,他却顶天立地站着,不肯倒!本书以生动的情节,把一个“硬骨头”的形象,这样响当当地矗立在我们的面前!
尤为可贵的是,这部传记信守史实,较充分地写出贺绿汀是那么执著,那么激烈,那么刚强不阿。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是铁铮铮的硬骨头!也写了传主在有些问题上的狭隘和偏激,表现了传主由一定历史文化背景所造成的局限。作者说:“写作他的传记,不是为了提供一个圣者,一个楷模,不是想到要人家向他学习什么,而是希望在一种平等的交流中,引起共鸣,获得可贵的人生经验。”(《后记》)我觉得这种写法是可取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