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9阅读
  • 0回复

立足于东方 植根于民族——《川端康成评传》读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3-14
第8版(副刊)
专栏:

  立足于东方 植根于民族
——《川端康成评传》读后
周晓燕
川端康成是日本唯一一位、也是泰戈尔之后亚洲第二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近十年来,川端的作品陆续被介绍到我国。作为中国读者,对川端作品清新、典雅的风格并不陌生,经常为他笔下的优美世界所感动。但是,分析川端康成很难套用西方的或中国的传统审美范畴。对中国读者来说,如何理解川端是一个难题。最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叶渭渠先生的第一部系统研究著作《东方美的现代探索者——川端康成评传》(以下简称《评传》),弥补了我国在川端研究方面的空白。这部专著有一个突出的主题,即川端作为日本作家,虽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但民族传统仍然是其根基,其基本思想仍是东方的、日本的。
《评传》是将传主作为东方文化的继承者来评述的。日本文坛以及我国学者对川端文学有褒有贬,争论了几十年。本书作者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川端康成生活在日本社会历史的大变动时代,从大正时期至战后,西方文化与日本固有文化不断冲击,碰撞,作为一位日本作家,怎样在这两股潮流的交汇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川端究竟是一位新感觉派作家,还是一位立足于民族文化传统的作家?正如《评传》作者所说,分析川端的作品是一项很大的工程,“川端康成及其作品是相当复杂的,如果不接触东方的、日本的文化传统,或无视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就无法谈论川端文学”。《评传》不是简单地给川端贴标签,而是通过大量史实、资料,对川端文学作出全面的分析和客观的评价。
《评传》作者把川端从小孤独、敏感而又富于同情心的性格,生活中屡受挫折这些因素放在当时日本社会历史背景下加以描述,同时又从川端对东西方文化的追求上来加以把握。《评传》指出川端在创作上的特色之一就是以东方习惯审美意识与西方新的表现技法结合,传统主义题旨与现代主义表现结合,使之日本化。其主要表现在三个融合上,即现代意识与传统文化精神的融合,心理刻画与自然描写的融合,意识流飞跃与传统工整性的融合,这对我们学习西方文化也很有借鉴意义。
《评传》另一引人注目的特色是作者对川端文学审美特征的分析。读过川端作品的人,无不被川端笔下优美典雅的日本女子的独特性格所感染。川端作品的这种魅力来自何处,很多读者非常感兴趣。《评传》用了很大笔墨探讨这个问题。
《评传》指出,川端康成的作品吸收了西方现代派的艺术技巧,但更多的是继承了日本古典文学的传统,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境地。川端吸收西方技巧多于精神,承传东方传统精神多于技巧。作者指出,川端的审美意识和美学特征,主要表现在美的“物哀”色彩。
“物哀”是日本文学的基本美学观念。在日本最早的历史文学《古事记》中,就带有悲哀的情调。日本古诗集《万叶集》中的风雅抒情诗,主要咏叹恋爱的苦恼和人生的悲哀。到了《源氏物语》,这种风雅和悲哀的审美传统,便形成了日本文学的基本美学观点。《评传》指出,川端康成的审美情趣,更多继承了《源氏物语》所体现的“物哀”、“风雅”的精神。川端作品中的“物哀”,大多表现了悲哀与同情,朴素、深切而感动地表露了对众多善良的日本下层女子的赞赏、怜悯和哀伤的心情,造成了感人的美的艺术形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