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2阅读
  • 0回复

捐资兴学 流芳千古——邵逸夫先生十所大学赠款项目巡礼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3-14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捐资兴学 流芳千古
——邵逸夫先生十所大学赠款项目巡礼
王浈泉
从1985年香港邵逸夫先生向浙江大学赠款兴建科学馆开始,邵逸夫先生每年都向内地大学捐赠巨款,发展教育事业。现在赠款项目已遍及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受益的学校共有47所,捐赠的款额已达4.02亿港元。政府对邵逸夫先生在内地捐资兴学给予高度评价,并提供了相应的人民币配套费用。
邵先生是香港邵氏影业公司董事长、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董事长。
邵逸夫先生对内地大学的慷慨捐赠,现已结出丰硕的果实。邵逸夫先生1986年12月向10所高校各赠款1000万港元的工程项目已陆续竣工,投入使用。
作者首先访问了上海市的华东师范大学。在风景旖旎的校园里,一栋由二层、四层、五层、十层高低错落组成的大楼,就是邵逸夫先生捐资建设的图书馆。四周绿荫覆地,雅静幽美。学校原来的图书馆建于50年代,以后藏书量以每年10万册速度递增,使用面积已超过饱和,兴建新图书馆实在是当务之急。作者从一层走到十层,感到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不仅书库容量大、阅览座席多、布局合理、使用方便,而且现代化装备好,计算机房与14个各具特色的阅览室的终端并网相连,形成整体的网络体系,实现了现代化图书馆的多种功能。
作者来到了四季如春的昆明,步入云南大学,得知早在1986年邵逸夫先生就到该校参观访问,表示要兴建图书馆。为了感谢邵逸夫先生的深情厚谊,云南大学已将图书馆命名为逸夫楼。逸夫楼设计典雅大方,采用对称集中式布局,平面紧凑,功能合理。
北京师范大学。一进校门就看到一座乳白色的建筑,这就是邵逸夫先生赠款兴建的图书馆新馆。新图书馆被绿地环绕,使人感到清新恬静。在图书馆门口,有几个学生拿着书包正在吃早点,作者问他们,这么冷为什么不进馆内去?他们说:这么好的图书馆,进去吃,怕弄脏了环境。学生对邵逸夫先生捐资兴学的崇敬心情,溢于言表。新图书馆建成后,可扩大书库容量150万册,增加阅览座位1000个。大大缓解了原有的矛盾。
在西南师范大学积绿叠翠、风景宜人的校园里,看到一座平面呈“口”字形的建筑,这就是邵逸夫先生赠款兴建的新图书馆。正面馆壁镌刻着苍劲、古雅的金字:邵逸夫楼。邵逸夫楼与旧图书馆有机地连为一体,形成有山区特色的建筑,依山就势,简洁明快。
作者慕名来到浙江金华市。从历史上流传的黄大仙修炼之所的赤松山下,进入浙江师范大学校园。迎面看到一座镶贴着清一色米黄色面砖的崭新建筑,这就是浙江师范大学图书馆。一眼望去,它朴素严谨,恰如其分地表现了高校建筑的风貌。傍晚,华灯初上,作者步入馆内,看到拥有1200个座位的各阅览室坐满了人。一张张脸都那么全神贯注,馆内人数虽多,却十分安静。工作人员告诉作者,邵逸夫图书馆的建成,使大量积压的图书资料得以充分利用,阅览室读者与座位的比例由原来的20∶1提高到3∶1。
南京大学教学馆是邵逸夫先生1986年赠款项目中最大的一个,可以同时容纳4000名学生上课。各类教室都配有闭路电视系统,可由中心控制室播放统一的教学节目,也可同时使用12个不同频道独立进行教学。在11层,设置了接收太平洋上空卫星信号的天线,可以广泛接收太平洋国家的电视节目。逸夫教学馆的建成,大大改善了南京大学的办学条件,对提高教学及研究工作的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顺江而上,到达了武汉。在桂子山巅,屹立着一座以邵逸夫先生名字命名的新型现代化建筑,这就是华中师范大学逸夫苑——科学会堂。苑前是小型广场,正中凌空飞举着现代雕塑,体现了飞跃亢奋的时代风貌与科学精神。
在古都西安,作者参观了西北大学新图书馆。它庄重、典雅的身姿,矗立在校园的中心。西北大学是我国西北地区建校最早的一所多学科综合性大学。原图书馆是按3000多人的规模设计的,仅能藏书80万册。现在西北大学师生达9000余人,藏书130万册,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而邵逸夫先生赠款兴建的新图书馆现在成了西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图书馆。
南开大学原有图书馆在抗日战争中毁于日军炮火。30多年前,在废墟上兴建的图书馆,随着学校的发展,现在馆舍已日趋蹇促。邵逸夫先生慷慨赠款建设新的图书馆,有千席座位,设大型阅览室4个,还有专题阅览室、研究室,现代化设施比较齐全。
在滴水成冰的长春,作者来到东北师范大学科学馆工地,施工现场是一片热气腾腾的景象。工人们说,想到邵逸夫先生捐资兴学的深情厚意,天气再冷,我们也干劲十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