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阅读
  • 0回复

关于发展节水农业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3-15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大家来谈“水”

  关于发展节水农业问题
陈俊生
科技兴农是一件大事。小平同志说,农业最终可能是科学解决问题。科学是了不起的事情,要重视科学。小平同志关于我国农业发展的这段论述,是对我国农业几十年发展经验教训的高度概括,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我们应按小平同志的指示精神,把科技兴农具体化,落到实处。
我想,科技兴农的任何一项措施,几乎都离不开水,水利确实是农业的命脉。鉴于这种考虑,我想就发展节水农业问题,谈点意见。
一、我国水资源紧缺,将是长期存在的一个难题。对于这一点,一定要有足够的认识。
我国现有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量的1/4,耕地平均分摊水量也只有世界平均数的一半。目前,我国许多地方地下水资源严重超采,水位下降,甚至发生地下漏斗。浅层地下水开采量河北省已达到允许开采量的90%,河南省达到70%。70年代以来,华北地区地下水位平均每年下降0.5—3米。目前,该地区有些地方的粮食生产在一定程度上是靠每年超采地下水的代价来维持的。我国的东北三省最大的胁是干旱。
上述情况说明,我国现有水资源十分紧缺,是世界上40多个严重“缺水户”之一。在现有水资源严重紧缺的情况下,又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农业用水量大。全国每年总用水量为5600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占80%以上,主要用于灌溉。二是分布不均匀。在地区分布上,有45%的国土处在降水量小于400毫米的干旱少水地带。在河川径流分布上,黄河、淮河、海河流域径流量仅为全国的7.5%,而耕地却占全国的36.5%,这是我国水资源严重不足的地区,也是我国农业的重要基地。三是水的有效利用率低。现在自流灌区渠系水的有效利用率只有40%左右,井灌区一般也只有65%左右。黄淮海平原每年用水500亿立方米,其中300亿立方米蒸发和渗漏了。
到本20世纪末,困扰我国(主要是北方,也包括南方有的省)农业发展的,将主要是水的问题。
水资源如此珍贵,可以说滴水贵如油,但浪费又很惊人。据有关部门测算,如果水的有效利用率提高10%,按农业用水4500亿立方米计算,一年就等于增加450亿立方米水,相当于兴建几十个、上百个大型水库。
水资源危机,不仅威胁着整个农业,而且危及工业、交通、能源和人民的正常生活。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这些年来,许多科技工作者和有识之士都为此而大声疾呼。但是,对水的问题的重视程度目前还远远不够。
大力发展蓄水、节水农业绝非权宜之策,将是长期任务,即使南水北调成功了,北方还要继续强调蓄水、节水。现在的情况是,每年的降水大部分白白流掉了。如我国北方,秦岭、淮河以北年降水量小于800毫米,真正渗入土地的小于550毫米;黄淮海平原,东北大部,山西、陕西大部,甘肃东南部,降水量为400—800毫米之间,真正渗入土地的有350—550毫米。这种状况必须尽快扭转。
二、由于广大科技人员的努力,我国现在已经有了一系列节水科研成果,在节水和增产两个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效果,现在要把这些科研成果更多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综合各地已有的节水措施,主要有:
一是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有些地方采取井渠结合,以井补渠,以渠促井的办法,汛期拦堵地面水,以补充地下水。比如南方一些省采取塘坝、水库结合,安徽合理利用地下水,河北黑龙港利用微咸水等。
二是渠道防渗和管道输水,以减少输水损失,一般可节水50—70%。渠道防渗主要用于自流渠区,管道输水主要用于井渠区。采取混凝土管、硬塑管、地埋软管等,既节省土地,又可减少输水过程中的损失。去年9月,我在山西省运城市看到,他们发明一种灰土暗管渠道灌溉,节水、节地、节省费用,水的有效利用率达95%。全区2000万亩水浇地如果都用这种暗管,每年可节水2亿立方米,等于扩大灌溉面积50万亩,少占耕地3万亩。这种灰土管每米只需2元钱,全区水浇地如果都采用,可比混凝土防渗渠道节省1500多万元。在管道输水方面,许多地方采取低压管道输水灌溉。
三是喷灌、滴灌等先进技术。据有关部门统计,到1989年,全国喷灌已超过1000万亩,主要是经济作物,如:柑桔、苹果、茶叶、木耳、人参,也有一部分大田作物。
四是地面、田间节水技术,也称为常规办法,包括平整土地,大畦改小畦,长渠改短渠,宽渠改窄渠以及深松蓄水等等。
最近,中国科协有一位已经退休的老同志给我寄来一份材料,介绍山西水土保持所高级工程师史观义等同志创造的抗旱丰产沟,又称改土蓄水聚肥耕作法。这种办法既保水土,抗旱防涝,又能增产。
黑龙江省去年干旱减产,但农场地区由于机械化作业,耕层较深,因而产量高于其他地方。克山农场连续12年获得粮豆丰收,去年降水量只有285毫米,但小麦亩产225公斤,大豆200公斤,比周围农村亩产高出一倍左右。他们的一条最重要经验就是多年来搞深松蓄水、植树造林。
甘肃、宁夏开展小流域治理,“山上戴帽子,山腰系带子,山脚穿靴子”,即山上栽树,山腰搞梯田,山下修建沟坝地,蓄水效果也很好。总之,各地都已采取一些相应的节水措施,办法各有千秋。我们应当进一步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把已经成熟的科研成果推向更广的范围,更多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三、推广节水措施,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复杂,气候条件多样,经济条件不同,农田水利分布状况和作物需水量时空分布变化大,因此,需要根据各地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分别推广低层次、中层次或高层次的经验,不能一个模式,一种药方。
黄淮海平原是全国最大的农业区,全区渠灌和井灌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55%,现在绝大多数都是浇三次水,有关专家认为,有些只要在关键时刻浇一次水就够了,小麦亩产可达250公斤,玉米亩产可搞到750公斤。采用薄膜覆盖也是一种有效的蓄水措施。有些地区采用这种办法每亩节水49立方米,亩增产22公斤。
在一些水源紧张、地形起伏、土层透水性强的地方,滴灌和喷灌比较适宜。沿海地区和盐碱地面积大的地区,应该在如何采用微咸、微碱水灌溉方面动些脑筋。
哪个地区适宜采取哪些节水措施,应该建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因地用水,因时用水,因作物用水。即使是高产田也要计算水的成本,按作物需水量科学用水。
四、统一的社会化服务一定要跟上。
当前,我国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正在发挥着千家万户独立经营的积极性。但是,有些事情,单靠一家一户是办不成的,而必须有统一的社会化服务,才能发挥集体和家庭双层经营的优越性。
统一的社会化服务包括的内容很多,比如:统一规划,分区种植;统一种植地块,统一用水;合理调整作物种植结构,等等。如果在同一条件下的相邻地块里,张家种水稻,李家种玉米,你不需要水时我需要,必然发生种种矛盾,造成水的浪费。在一个地区里,调整好作物结构对节水很重要。一些干旱地区,可以适当调减小麦种植面积,增加棉花种植面积。因为小麦需水量大,而且返青时正是少雨季节,而棉花这个时候不需要多少水。提供节水新材料和抗旱新品种,也是搞好统一的社会化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我国现行的管理体制下,许多事情要靠行政的力量来推动。要使节水农业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必须加强领导。发展节水农业是当前和今后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因此,下基层的干部中也应该有专人负责这项工作,配合当地干部抓好节水这件大事。抓农业不抓节水,就等于工作没有抓到点子上。
发展节水农业,不仅是水利部门、农业部门、科技部门的事情,还涉及到许多方面,全社会都应大力支持这项事业。发展节水农业试点所需的化肥、农药、农膜,应优先供应。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