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果迷”史大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3-15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果迷”史大川
崔学明
听说再过几天,史大川就要告别寺口镇的2.4万亩果园和近万名果农赴日本进行为期一年的进修学习了。果农们闻讯纷纷赶来为他送行。一位农民说:“大川,我们这些年富了,多亏你呀!”另一位深情地叮嘱:“大川,你进修回国后可一定要再回咱寺口镇呀!”……
史大川今年34岁,是寺口镇果树站站长。1980年8月从山东泰安林校毕业后分配到栖霞县寺口镇任果树技术员。刚刚踏上寺口镇的那些日子,他每每觉得心里凉凉的——在瘠贫的山丘地上,散落着2000亩老果园,果枝上结的苹果,有的被虫子钻了眼,有的已开始腐烂下落,1976年栽种的5000亩果树,多数成了“小老树”,长得七歪八岔的。一问当地农民,连果树品种都分不清,更谈不上懂栽培管理。然而,没过多长时间,史大川的心便“热”起来——这里的干部群众已把致富的希望寄托在果业生产上。当时,这里的果业生产在全县倒数第一,乡亲们都盼着小史带着大伙“翻身”哩。小史与另一位同志核计,决定从抓技术培训入手,逐步打开寺口镇果品生产的局面。随后,他俩每半月召开一次技术培训会,还经常走村串户手把手地教剪枝、教配药……渐渐地,寺口镇有了一批真正精通果树栽培的技术员,果品生产出现了转机。
1984年秋天,大川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将寺口镇的山山岭岭转了个遍,得出的结论是,寺口镇人均占有土地3亩之多,但有1/3的土地是粮食产量极低的山丘薄地。这些地海拔较高、沙性强,种粮不行,种苹果却很适宜。于是,他向镇领导谈了自己的看法,这年冬天,镇党委根据小史的建议,向全镇农民发出了“开发荒山薄地,人均一亩果树”的号召。这时候,日本的优质苹果“红富士”在当地还很少有人种,但其发展前景,大川心里很清楚。他对群众说,别看眼下“红富士”树苗昂贵,但栽同样的亩数,待到结果时,其收入要比普通苹果高5—6倍!乡亲们被小史说动了,这年冬春,全镇一下子栽种了8000亩“红富士”苹果。“红富士”在寺口安家后,史大川便围绕着怎样使“红富士”早结果、多挂果动起了脑筋。他购置了大量果树栽培方面的书刊,认真学习研究,还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园,进行不同修剪法试验。经过多次试验,他成功地创造出了“春刻出枝,夏剥成花,秋拉开角”的“绝招”,能使幼果树早期丰产。他把技术无偿地传授给农民群众,并具体地指导他们严格按要求去做。1988年,该镇的4年生“红富士”亩产达1750公斤,2年生矮化“红富士”亩产达750公斤,均创国内最高纪录。
果品生产的迅速发展,使寺口镇农民很快富了起来。近两年,全镇每个农业人口果品年收入均达1200多元。史大川呢?还是与普通镇干部一样靠基本工资吃饭,经济上不宽余。有人问他:“你研究果树入了迷,可把致富的金钥匙都交给人家了,怎么也不给自己捞点实惠?”大川憨厚地笑笑:“能用我的一技之长,为农民群众致富引路,比什么都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