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阅读
  • 0回复

中国饮食文化在南斯拉夫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3-15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中国饮食文化在南斯拉夫
本报记者 严正
毛泽东同志生前曾经说过,中餐、中药是中国对世界的重大贡献。中国饮食文化真正传到南斯拉夫还不到10年,然而,它在丰富南斯拉夫居民生活,增进中南两国人民的了解和文化交流方面所起的作用,已日益可见。
北京饭馆 友谊的象征
坐落在贝尔格莱德米哈伊洛步行街东侧的北京饭馆是中南两个友好城市北京和贝尔格莱德最早的合作项目。
推开北京饭馆的朱红大门,只见上下两个大厅里一式中国圆桌和太师椅,那高悬头顶的宫灯、壁上对称的中国山水画,回响耳畔的《步步高》、《春江花月夜》等中国民间乐曲的旋律,以及穿着中国服装,有时以不太熟练但却充满热忱的汉语问候与致谢的服务员,真会使人感到仿佛置身于北京的某家餐厅。
据饭馆经理布·普尔京介绍,北京饭馆共设130多个雅座,它的装饰材料、烹调设备、餐具和佐料都是中国货,北京曾派出第一流的名厨传授技艺,现在,南斯拉夫厨师已掌握了北京烤鸭、四喜火锅、宫爆肉丁等数十种中国名菜和糕点的制作方法,光顾饭馆的除了贝尔格莱德居民外,还有许多国内外游客。特别是在举行国际会议和文体活动时,许多亚洲国家的代表都会来此吃“小灶”。
四川饭店 吸引天下客
坐落在伏伊伏丁那自治省首府诺维萨特多瑙河大街上的四川饭店小巧、紧凑。两间不大的屋子里,悬着11盏宫灯,间隔餐桌的栏杆上摆满花草盆景,嵌着一方方凤凰翱翔的中国织锦。
诺维萨特的人口只及贝尔格莱德的十分之一,但营业额每天达一万多美元。南联邦主席团主席等政府要员,世界各国驻南斯拉夫的外交人员都曾专程从贝尔格莱德来此宴请宾客。小小四川饭店为何能招天下客?餐厅经理拉·琼基奇向记者揭示了个中的奥妙。
其一是四川风味比较吻合南斯拉夫居民的口味。经过中国名厨数年辛勤培养的南斯拉夫厨师在烹饪时一方面严格遵照菜谱操作,同时根据当地居民的口味进一步突出川菜辣、麻、脆、香的特点。其二是讲究服务质量,而价格却比所有西餐便宜,使有意光顾者无囊空羞涩之虞,各个层次的顾客都能来此一聚。
孔子饭庄 后来者居上
克罗地亚共和国奥西耶克的孔子饭庄开张不到半年,但它已以经营中餐与传播中国文化巧妙结合的独特风格使越来越多的南斯拉夫顾客倾倒,大有后来居上之势。
孔子饭庄油漆得红光明亮的门窗,高高矗起的中文招牌与周围的以蓝色、灰色为基调的建筑群形成鲜明对照,十分醒目。门口两根大红圆柱上用中文写着一副对联:“亲朋好友喜相会;美味佳肴香满堂。”
奥西耶克旅游服务中心总经理德·克拉佩特里奇介绍说,他是在美国、西欧考察时认识了中餐,经过比较,觉得中餐色香味俱全,营养价值高,是世界第一流的饮食,于是萌生了开办中餐馆的念头。为了办好这个餐馆,他又亲自到北京查阅近百个著名餐馆的资料,并实地考察了其中15个,品尝各家风味,最后他从琉璃厂的《孔膳堂》受到启发,决定自己的餐馆取名孔子饭庄;在西单的《曲园饭店》尝到了合适的口味,决定聘请曲园厨师,采用其风味;他又看到紫禁城的门墙均为红色,因此又决定自己餐馆的色彩也以红色为主。克拉佩特里奇总经理说,孔子不但是闻名世界的伟大思想家、哲学家,而且也谙熟养身之道和烹饪之术,因此餐馆借用孔老夫子的名声以招徕顾客。他在北京还参观了琉璃厂文化街和许多文化艺术馆,深深被中国灿烂的文化艺术所陶醉,心想中国的文化艺术也一定能吸引更多的顾客,因此他又决定自己的餐馆一定要突出宣传中国文化,并把这一点写进了中南双方签订的合同之中。
克拉佩特里奇的高招果然有效,仅仅几个月,孔子饭庄便得到当地居民的赞扬,中国厨师的烹饪获克罗地亚共和国金奖,许多外地顾客慕名而至。克拉佩特里奇总经理还出示了刚收到的南联邦经济联合会总会发来的电文,要他们立即准备在杜布洛夫尼克、里耶卡、斯普利特等旅游胜地开办孔子饭庄的系列餐馆。
(附图片)
南斯拉夫顾客在《孔子饭庄》用餐。 严正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