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一位好“向导”——读《北京风物游览典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3-15
第8版(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一位好“向导”
——读《北京风物游览典故》
章平
凡来北京游览的宾客,都希望有一位对北京城“知根知底”的向导为伴,有问必答,欲往则陪,乐莫大焉!凤翔编著的《北京风物游览典故》一书,算得上是称职的“向导”。
此书之于北京,可谓包罗万象——从古城建筑,到街巷地名,园林,坛庙,湖泊,桥梁,王府,陵寝,民俗,旧都行业,饮食小吃,都一一说到,不仅说“流”,而且溯“源”,使我们对古城能有一个“纵”的印象,亦即了解了她的历史演变,从而知道北京何以被称作“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以胡同而言,明代,相当于今天东城区、西城区、宣武区、崇文区范围的“庶五城”有胡同一千二百三十六条;迤至清朝,城内大小胡同则有一千八百六十多条;到了解放初期,已有胡同六千多条。资料准确而详尽!然后引导我们去一条条胡同徜徉。十分有趣。这里仅举一例,《牡丹亭》的作者汤显祖,就曾去东单附近的裱褙胡同盘桓了半天。
说到吃,亦数尽了北京的风味菜点,令人垂涎;但却不是劝人胡吃闷睡、为人招揽食客的“软广告”,乃是弘扬民族文化。它告诉我们,不少菜肴的称谓原来是以人名命名的,诸如“太白鸭子”、“东坡肘子”、“宫保鸡丁”、“麻婆豆腐”、“李鸿章杂烩”、“潘鱼”、“白魁烧全羊”,等等。
最饶有兴味的是介绍老北京的民俗,从中可以看到我们民族历史之悠久。比如,每逢正月十五闹元宵,高跷秧歌大显身手。高跷,我儿时在乡下见过,却不知还有跑跷、中跷、高跷之分,更不知高者竟达七米左右,令人咋舌,由此而对踩高跷者顿生敬意——他们胆儿真够大的!
还有那内寓传说的建筑,那五花八门的行当,……洋洋十六、七万字的内容,旁征博引,史料浩繁,兼具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