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坚持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工作道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3-16
第6版(理论研究)
专栏:

  坚持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工作道路
郑庆东
建国四十年来,我国党和政府把马列主义的民族理论和中国多民族的实际结合起来,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方针,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同志最近在谈到我国民族工作时强调指出,我们这条路是正确的,完全符合我国国情的。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党和政府的一项重大决策。一位外国民族问题专家前不久在我国考察时评论说:中国民族工作的最成功之处是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是中国民族工作的一大特色。我们党选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我国各民族长期生活在统一的国度里,在经济上、文化上形成了密切来往、互相吸收、相互依存的紧密关系,在共同反帝反殖、反封建统治的斗争中结下了深厚友谊,并在地理分布上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以及经济上相互依存的特点,蕴藏着一种强大的内聚力。这就决定了在中国只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截至目前,我国已建立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2个自治县共计157个自治地方,实行自治的少数民族人口已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8%。同时在少数民族杂散居地区还建立了1500多个民族乡。五年前颁布实施的《民族区域自治法》,使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实践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既增强了中华各民族的内在凝聚力,保证了我们多民族国家空前的大统一、大团结,又保障了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
我国有56个民族,这是一个人所共知的常识。可在几十年前,甚至在建国之初,却谁也不知道。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提出“五族共和”的主张,突出强调汉、满、蒙、回、藏5个民族的地位。毛泽东同志在1939年估计我国“共有数十种少数民族”,说“中国是一个由多数民族结合而成的拥有广大人口的国家”,至于究竟多少,还是不知道。
要实行民族平等政策,首先必须弄清我国的民族状况。1953年,党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的民族识别和认定。在这个工作中,党和政府根据马列主义关于民族特征的原理,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采取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针。不论人口多少、地域大小,不论社会发展阶段高低,也不论主体是否居住在我国境内,只要在民族特征的几个主要方面具有明显特点的稳定的人群共同体,都称之为民族,一律按民族对待。
来自中央和地方的一千多名民族问题专家、学者及各民族的代表,怀着民族间的真诚信任和尊重,带着党中央的重托,花费了十多年的时间,深入穷乡僻壤、边陲山寨,集中地调查和研究了我国的民族成份问题,以后又经过不断努力,逐步查清了各民族的情况。现在,我国已确认的民族成份包括汉族共56个。从此,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便成为常识而为人所知。
如此大规模的民族识别和认定,在世界各国的历史上尚属罕见,它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各民族的关怀,体现了民族平等、互相尊重的政策。与此同时,党和政府还制订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并用法律、法规的形式保证各少数民族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文字、平等参政等各方面的自由和权益。
各民族共同繁荣始终是我们党在民族政策上的根本立场。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在致力于各民族共同繁荣方面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解放初期,在民族地区,党和政府根据各民族所处的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和不同的生产方式等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针政策,成功地进行了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使各少数民族相继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与此同时,党和政府先后派工作队、文化队、医疗队,深入村寨、牧民点,具体帮助各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卫生等事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族工作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党和政府继续采取一系列优惠政策,支持和援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仅1989年中央财政就对5个自治区和3个多民族省的财政补贴70多亿元,还提供了扶贫、教育等大宗专项资金,使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得到了新的发展,在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道路上迈出了令人瞩目的步伐。据统计,1988年民族自治地方工农业总产值从1949年的36亿增加到1100亿元,工农业平均增长8.1%,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已达436元,数以千万计的各族群众开始向贫穷、愚昧、落后告别。与此同时,民族地区也向国家提供了大量的钢铁、有色金属、原煤、原油、木材、橡胶等产品,有力地支援了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为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尽管目前我国各民族之间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在民族工作中也曾出现过一些曲折和失误,但只要我们沿着这条道路继续走下去,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新局面将会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