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阅读
  • 0回复

转变中的欧洲货币体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3-17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外国经济动向

  转变中的欧洲货币体系
钱东宁
1988年汉诺威会议上,欧共体把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列为实现欧洲一体化的主要目标之一,从而使欧洲货币一体化的进程成为当前的焦点。1989年4月,欧共体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又提出了实现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的三阶段设想。同年6月26日马德里共同体首脑会议决定,实施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的第一阶段——全体成员国货币在1990年7月1日以前加入欧洲货币体系。这一措施,使欧洲货币体系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为了适应这一变化,1989年6月19日和1990年1月10日欧洲货币体系分别对欧洲货币单位一篮子货币比重和双边中心汇率的波动幅度进行了调整。这两次调整都是为了加强欧洲货币体系内部结构的稳定,从而加快经济货币联盟的成立。
欧洲货币单位比重的调整
欧洲货币单位是欧洲货币体系的核心,目前由12国一篮子货币组成,包括了欧共体所有成员的货币。欧共体各国货币在欧洲货币单位中所占比重,每隔五年调整一次。
1989年6月19日是欧洲货币单位一篮子货币比重的第二次调整,这次调整分两步。第一步,欧洲货币委员会决定从1989年9月21日起,调整各成员国货币在欧洲货币单位中所占的比重。这次调整的幅度较大,为1989年9月20日确定几种货币在1个欧洲货币单位中的各自含量作好了准备。第二步,1989年9月20日欧洲货币委员会与各成员国中央银行以当日14时15分的12国货币对美元的汇价为基准,根据12种货币在欧洲货币单位中所占的新比重决定了它们在1个欧洲货币单位中的各自含量,并且在5年之内固定不变。
这次欧洲货币单位一篮子货币比重的调整,旨在加强欧洲货币单位的稳定性,缩小各成员国货币在欧洲货币单位内的差距。随着欧共体内部经济、金融合作的加强,东、西欧经济关系的发展,以及美元国际地位的相对下降、西德马克地位的相对上升,欧洲货币单位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地位和作用还会进一步提高,这将为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的实现打下基础。
中心汇率的调整
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是欧洲货币体系的基础,自1979年建立至今,双边中心汇率已调整过11次。调整的目的是为了协调欧洲货币体系成员国货币的实际汇价水平,保持体系内部汇价稳定。最近的一次调整是1990年1月6日,这次调整的主要内容是将意大利里拉对该体系内的其他货币贬值3%,同时,还决定把容许里拉在该体系内的波动幅度由6%缩小2.25%,也就是说意大利里拉实际贬值3.01%。这是欧洲货币体系自1987年1月调整后的第一次调整。这次调整的主要原因是:1、加强欧洲货币体系内各成员国货币的凝聚力;2、加快欧洲经济货币联盟进程的需要;3、西德马克兑美元汇价的多次升高,使其它成员国货币与西德马克的汇价相对下降,造成了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面临着巨大压力。第三个原因是这次双边中心汇率调整的主要方面。这次调整虽然意义重大,但是前途如何却很难预料。西方多数经济学家对这次汇率调整的看法均不乐观。他们认为这次里拉贬值只是该体系内部汇率调整的第一步,在今后的几个月中有可能进行更大规模的调整。
欧洲货币体系调整后的前景
欧洲货币体系经过这两次调整以后前景又将如何呢?我认为欧洲走向经济货币联盟的趋势难以逆转,欧洲货币体系将在这一过程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总的来说道路仍然是崎岖不平的,这是因为:1、英国至今仍没有参加欧洲货币体系,如果在这个问题上英国仍持消极态度,那么对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是十分不利的。2、目前,欧洲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依然非常严重,这将直接影响到欧洲货币体系的巩固与发展。另外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还缺乏一个各成员国均可一致接受的统一蓝图。3、东欧局势的急剧变化,已使西德的重点由欧洲货币一体化转向德国的统一。最近的东西德货币联盟方案使西德更加背离欧洲货币体系。
尽管目前欧洲货币体系内部困难重重,但是也有明朗的一面:经过对欧洲货币单位的比重和双边中心汇率的调整后,欧共体各成员国基本上能够做到在汇率波动幅度上保持一致,增强了欧洲货币体系的稳定;同时,欧洲货币单位在私营部门贸易和金融交易中的使用增加,也为欧洲货币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1990年初法国取消外汇管制和1989年6月马德里会议上英国的让步,也使欧洲货币体系的内部协调成为可能。由此可见,欧洲货币体系虽然存在着不少困难,但是它仍将成为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的过渡阶段,缓慢地向前发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