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阅读
  • 0回复

日美“结构协商”与经济摩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3-17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经济札记

  日美“结构协商”与经济摩擦
孙毅
五年前,美国为了解决不断增长的对日贸易逆差,曾施展出迫使日元升值这一办法。现在,尽管美元兑日元已下降了近百分之五十,但贴着“日本制造”标签的商品依然源源不断地涌入美国市场,与此同时,美国货要进入日本市场仍然困难重重。美国人惊愕了,难道传统的、因循数百载的“经济规律”不灵了?
“吃了亏”的美国人不得不去重新研究自己的对手。他们终于发现,原来日本人在本国市场设置了一些“不公正的”结构性贸易障碍。它的存在,使得按照传统的用降低汇率的方法解决美国同日本的贸易逆差的效果大打折扣。为了对症下药,美国政府决定,必须首先要求日本解决经济结构问题。
于是,在美方的提议下,美日双方分别在去年九月、十一月和今年二月下旬举行了三次结构协商。在这三次协商中,美方把自己装扮成“受害者”,而且以书面的形式向日方开列出必须改变日本国内存在的六种阻碍自由贸易的结构性问题:价格机制、流通制度、储蓄与投资、土地制度、企业的系列关系以及排它性的交易方式等等,并对日本始终未能作出具体的实际行动发出责难。美方的意图很简单,就是逼迫日本改变国内的经济结构和某些排外的经济政策。
当然,面对美国的这种攻势,日本是不能置之不理的。由于日本的产品有相当大的部分销往美国,且日美经济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美国采取报复性行动,对日本来说损失太大。于是日本也不得不作一些愿意进一步调整日本的经济结构、开放市场并努力调整国内外价格差的允诺。
许愿终归只是许愿。尽管美国早已对日本这种只说不干的作法不满,但要日本方面实现自己的诺言也委实不易。因为日本觉得自己也有难处。近两年来,日本的国内投资特别是公共事业投资增长速度很快,民间企业的建设投资又正处在高峰时期,因此目前国内经济过热的压力很大,再加上国内储蓄率不断下降,股票市场动荡不安。在这样的形势下,日本方面很难使美国人满意。因此,此次日本所作的允诺很可能又是一纸空文。
其实,从根本上讲,要把日本的市场结构改造成符合美国人的要求,仅仅依靠改变日本的流通机构及排外的商业习惯是不够的。日本的“结构问题”,不仅反映了美日双方经济实力此消彼长的实际状况,而且还与日本国内那种特殊的产业结构相关。按照流行的国际分工理论,日本属于垂直型分工体系,在需求方面主要是原料和燃料,而出口则主要是电子机械产品为主。它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加工厂,这本身就造成了日本国内经济基础的薄弱和对外部市场强烈的依赖。为保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它必然会极力在国内设置各种贸易屏障。可以说,美方提出美日之间的“结构问题”,的确是抓住了问题的症结。
那么日美贸易摩擦发展到今天这一步,美国方面是不是就没有责任了呢?非也,美国之所以在日美贸易中的逆差居高不下,同政府、公司和个人大量地举债消费,促进了国内需求的急剧膨胀以及美国货与日本货竞争中处于劣势等不无一定的关系。对这一点,坎珀金融服务公司的首席经济学家戴维·黑尔就说过“日本作为一个工业国家的兴起,已经促使美国对自由贸易、工业政策、以及政府作用等的思考方法发生一场革命”。言外之意,面对眼前的状况,美国方面是否也有必要做些事情呢?
今后,日美双方的结构协商还将继续进行,结果尚难预料,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就是日美之间由过去单一产品的摩擦发展到今天的“结构问题”,标志着日美贸易摩擦的进一步加深,并且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两国间整体经济对抗的开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